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正式啟動。我國碳市場覆蓋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共八大行業,其中電力行業因產品單一、核算簡單,被第一批納入市場。此前,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司長李高表示,在電力行業的基礎上,要進一步考慮納入其他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鋼鐵、水泥、電解鋁等前期已經具備一定基礎的行業,可以加快納入碳市場。受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響,2022年新行業進入碳市場的步伐放緩,到2023年后勢必有所行動。
2022年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提出要加快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推動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促進新能源占比逐漸提高,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二十大報告中,總書記也指出要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可以預見,2023年我國的光伏、風力發電等新能源還將持續擴大規模,虛擬電廠、儲能等作為支撐新型能源體系建設的基礎設施也會大有作為。
2017年3月1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出于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量小、個別項目不夠規范等原因,暫緩受理相關備案申請。2022年年初,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透露,國家正在積極籌備重新啟動 CCER 項目的備案和減排量的簽發。2022年10月27日,生態環境部在10月例行新聞發布會時指出,將加快推動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建設的各項工作取得實效,力爭盡早啟動符合中國國情、體現中國特色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業界專家和主管部門的先后發聲,無疑為2023年 CCER 項目的重啟做好了鋪墊。
2022年11月22日,國家能源局綜合司發布《電力現貨市場基本規則(征求意見稿)》《電力現貨市場監管辦法(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基本規則》是我國首次在國家層面對電力現貨市場規則進行了明確,也被業內專家視為全國開放電力現貨市場的重要信號。可再生能源具有中長期難預測、波動性較大的特點,電力現貨市場的調節機制可以充分發揮可再生能源邊際成本較低的優勢,實現高效消納,因此電力現貨市場的開放也是我國雙碳進程里程碑式的一步。
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首次提出“創造條件盡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打破了能耗“雙控”對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約束。2022年全國各地先后針對碳排放“雙控”開展研究,并出臺了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地方上已經為轉型做好了較為堅實的準備。受疫情等因素影響,國家層面雖然已經制定了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但碳排放“雙控”行動推進速度仍較為保守。此前,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曾指出,我們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態度是堅定的,中國言必行、行必果,“十四五”進程已然近半,相信2023年一定會夯實碳排放“雙控”工作,在政策制度、指標分配、考核要求等方面有所體現。
2020年9月22日,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莊嚴宣布“3060”承諾,此后我國的雙碳工作就按下了加速鍵。如今,已是中國正式向碳達峰碳中和邁進的第三年,隨著各項試點的陸續開展和驗證,我國建立了豐富的政策經驗和技術儲備,雙碳工作已經到了“豹變”的前夜。2023年,我們共同期待我國的雙碳工作有更多新動作,也讓我們離綠色低碳能夠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