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歐洲理事會官網通報,歐盟就“碳邊境調節機制”達成了一項臨時協議,預期將在2023年10月開始試運行。“碳邊境調節機制”其實就是我們常常談起的“碳關稅”,歐盟也是世界范圍內首個開征碳關稅的經濟體。歐盟既已開此先河,其他地區未嘗沒有效仿的可能,那么碳關稅對我國企業究竟會有何影響?我們應該怎樣積極應對?碳關稅已然近在咫尺,我們還需盡快行動起來。
2021年7月,歐盟委員會發布“Fit for 55”一攬子立法提案,希望通過實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12項獨立政策措施,使其2030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相對1990年減少55%以上。
我們通常談及的“歐盟碳關稅”,指的就是該計劃核心部分之一的“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碳邊境調節機制”旨在讓歐盟境外的企業承擔與境內企業相同的碳排放成本,從而保護本土企業,避免高額碳排放成本引起產業轉移或增加進口。事實上,該機制的設計遠比關稅更為復雜,“碳關稅”只是人們為了方便表述約定俗成的說法。
2022年12月,歐盟委員會、歐盟理事會和歐洲議會開展三方協商,就“碳邊境調節機制”達成臨時最終協議,盛傳已久的歐盟碳關稅也終于靴子落地。據悉,該機制的相關條例按計劃將在走完立法程序后正式生效。那么對于廣大企業來說,碳關稅究竟有哪些需要關注的呢?
條例文本中列出了一份《產品及溫室氣體清單》,覆蓋水泥、電力、化肥、鋼鐵、鋁和化工六個行業。除了電力行業和化工行業暫時分別只有“電能”及“氫”一個產品類型,其他行業都詳細羅列了具體產品類型。后期歐盟還將根據條例實施情況,評估是否需要擴大覆蓋范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工業過程排放也被納入了該機制的核算邊界,條例文本中列出的溫室氣體除了二氧化碳,還有氧化亞氮和全氟化碳。
歐盟碳關稅的實施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過渡期,從2023年10月開始試運行,到2025年年底。該階段進口商只需履行報告義務,即提交自2023年起每年進口歐盟產品的碳排放數據,而無需為此繳納費用。
第二階段是實施期,自2026年開始正式征收費用。根據歐盟碳關稅的報告與核查制度,進口產品要對照歐盟境內生產產品,核算歐盟碳排放權交易體系(EU ETS)覆蓋的所有生產環節碳排放量,并分攤到單位產品,以此為依據確定需繳納的費用。
由于“碳邊境調節機制”的設計理念是讓境內、境外企業承擔相同的碳排放成本,因此其費用繳納與歐盟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發展密不可分。目前,歐盟企業仍能獲取免費碳配額,而從2026年開始免費配額就會逐步削減,直至2034年取消免費配額。
根據條例文件,境外企業在繳納碳關稅時,要扣除等同歐盟本土企業免費獲取碳配額的量,再根據歐盟碳市場的碳價計算費用,最后減去企業在本國(生產地)已經承擔的碳排放成本,以此避免企業對同等碳排負擔超額義務。
隨著歐盟碳關稅的實施,全球產業格局和國際貿易形勢勢必發生巨大變化。我國企業如果要繼續出口歐盟,就必須對碳關稅保持足夠關注。目前看來,水泥、電力、化肥、鋼鐵、鋁和化工六個行業的相關企業,已經不可避免要受到碳關稅的影響。面對來勢洶洶的碳關稅,企業可以從六個方面進行應對:
① 系統規劃
碳關稅可以說是社會綠色低碳發展的“先遣兵”,企業要順應碳達峰碳中和的時代要求,根據自身情況進行系統規劃,建立數智高效的碳排放管理體系,確定科學合理的碳排放管理目標。
② 掌握數據
繼續從事對歐出口的企業,可以安裝能耗監管系統,采集電、熱、氣、煤等能耗數據,從而充分了解企業自身的碳排放情況,一方面為碳關稅的數據申報做好準備,另一方面也能為后續的節能減碳工作提供支持(點擊查看:如何數智化監測碳排放數據?)。
③ 核查報告
按照條例文本要求,企業需要準備和提交碳排放相關的數據及材料,“碳邊境調節機制”對系統邊界、核算方法等都會有詳細規定。出于合規性考量,企業可以委托專業的三方機構進行碳排放數據核查,生成產品的碳足跡。
④ 能源替代
能源消費是企業碳排放的重要來源,企業可以選擇低碳排或零碳排的能源從源頭開始降碳,可以通過安裝光伏系統利用太陽能(點擊查看:什么是光伏?),也可以通過電網或售電公司購買綠電(點擊查看:什么是綠電?)。
⑤ 工藝提升
企業可以通過改進生產工藝,減少生產過程的碳排放。如水泥行業,可優化污水污泥等廢棄物燃燒、原材料碳酸鹽分解、生料中非燃料碳煅燒等環節;電解鋁行業可針對碳陽極消耗、陽極效應導致全氟化碳排放開展工藝提升。
⑥ 節能增效
節能增效不僅能夠降低企業能源成本,還能夠減少生產碳排放。企業可以通過對產線、設備的精準監控,提升管理節能水平;也可以針對風機、水泵、空壓機等開展節能改造(點擊查看:空壓機怎么節能?)。
總的來說,歐盟碳關稅的落地實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國企業還有較長時間可以進行籌劃。但是我們也必須認識到,碳關稅將對企業成本造成相當負擔,而減碳涉及到能源消費、工藝流程、企業管理等諸多環節,很難一蹴而就。綠色低碳發展已經成為人類共識,無論從事出口貿易,還是專注國內市場,“碳”在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中將展現出越來越大的影響力。對于每家企業而言,節能減碳都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