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推進虛擬電廠發展的指導意見》(發改能源〔2025〕357號),首次以專項政策形式為虛擬電廠“正名”,明確其戰略定位與發展路徑。這一政策不僅標志著我國虛擬電廠從試點探索邁入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的快車道,更釋放出能源系統向“智能、靈活、低碳”轉型的強烈信號。
1、智能調度:實現"削峰填谷",提升電網運行效率;
2、資源整合:激活用戶側靈活性資源潛力;
3、市場交易:構建新型電力市場參與主體;
4、低碳轉型: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納比例。
1. 電力供需矛盾:極端天氣下“電荒”頻現,需求側管理手段不足。
2. 新能源消納難:風電、光伏波動性強,傳統電網“接不住、送不出”。
3. 市場化機制缺位:用戶參與電力系統調節的渠道尚未打通。
而虛擬電廠,正是通過“源網荷儲”全環節數字化協同,為這些問題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
自2015年以后,國內逐漸開始通過通過需求響應試點逐步構建虛擬電廠,政策從“封閉式需求管理”向“半開放式需求管理”過渡。
• 2015年:國家發改委首次在《關于促進智能電網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依托虛擬電廠等重點領域開展商業模式創新”,標志著虛擬電廠概念正式進入國家級政策視野。
• 2016年: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工信部聯合發文《關于推進“互聯網+”智慧能源發展的指導意見》(發改能源〔2016〕392號)中,進一步明確“逐步培育虛擬電廠、負荷集成商等新型市場主體,增加靈活性資源供應”,推動虛擬電廠從概念向實踐過渡。
自2021年開始,虛擬電廠逐步邁入市場化轉型階段。虛擬電廠市場主體身份重構,從單向需求響應到全鏈條市場參與;虛擬電廠調節能力目標明確,以地區最大負荷為基準進行建設。
• 2021年,國家能源局發布《電力輔助服務管理辦法》,首次明確虛擬電廠可作為電力用戶參與輔助服務的代理主體,市場主體放開,允許第三方運營商參與,補貼機制逐步完善。
• 2022年: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引發《“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首次提出“需求側響應能力達最大負荷的3%-5%”。
• 2023年:《電力需求側管理辦法》和《電力負荷管理辦法》(簡稱“兩個辦法”)提出“將需求側資源以虛擬電廠方式納入電力平衡”,并加碼量化目標至最大負荷的5%,推動虛擬電廠向市場化交易過渡。
2024年后,國內虛擬電廠進入規范化、規模化發展新階段,頂層設計、市場機制與技術路徑基本成型。國家層面通過政策體系與標準建設推動產業加速落地。
• 2024年,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發布《虛擬電廠管理規范》(GB/T 44241-2024)和《虛擬電廠資源配置與評估技術規范》(GB/T 44260-2024)兩項國家級標準,是我國虛擬電廠領域的首批國家標準,標志著行業從探索試點邁向規范化、規模化發展的新階段。
同年,國家發改委、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支持電力領域新型經營主體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能發法改〔2024〕93號),提出“虛擬電廠等新型經營主體應與其他經營主體享有平等的市場地位”,明確虛擬電廠的市場主體地位,賦予其與傳統電廠平等的市場地位,標志著虛擬電廠參與電力市場從獨立示范市場轉向常態化市場運行。
• 2025年: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推進虛擬電廠發展的指導意見》(發改能源〔2025〕357號),文件明確了虛擬電廠的功能優先級應為“保供→消納→市場完善”,明確了調節能力目標2027年全國虛擬電廠計劃實現2000萬千瓦以上,2030年提升至5000萬千瓦以上,強調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虛擬電廠投資等一系列政策指導意見,該政策首次以專項政策形式明確了虛擬電廠的戰略定位與發展路徑,通過政策目標與量化指標繪制了虛擬電廠的國家級藍圖,這標志著我國虛擬電廠發展進入了快速推進階段。
《浙江省電力條例》(2023年施行)明確將虛擬電廠納入電力管理體系,重點推動工業負荷、樓宇空調、充電樁等資源聚合參與需求響應。通過"兩部制補貼機制"激勵用戶側靈活調節,2023年迎峰度夏期間實現最大152萬千瓦負荷壓降,并開展常態化輔助服務交易,累計完成削峰調峰響應1258萬千瓦時。
江蘇省在虛擬電廠建設中聚焦市場化運營機制創新。2025年1月,江蘇省發改委發布《關于開展2025年電力市場交易工作的通知》,明確虛擬電廠可作為獨立市場主體參與電能量與輔助服務交易。目前全省已公示17家虛擬電廠,聚合容量達210萬千瓦,重點發展"虛擬電廠+儲能"模式。常州、南京等地率先成立市級虛擬電廠管理中心,其中常州聚合用戶3508戶,調節能力58.67萬千瓦;南京計劃2025年實現50萬千瓦可調容量,并推動虛擬電廠參與現貨市場結算。2024年迎峰度夏期間,江蘇調用全省455萬千瓦新型儲能參與電網調節,創國內省級儲能集中調用規模紀錄。
《楊浦區加快推進綠色低碳轉型行動方案(2025—2030年)(草案)》正在征求公眾意見。其中提出,完善用電需求響應機制,開展虛擬電廠建設,引導工業用電大戶、工商業可中斷用戶、電動汽車充電網絡用戶等積極參與負荷需求側響應,推進建筑樓宇電力需求側管理試點及V2G技術發展示范。
山西省依托能源轉型需求,重點推動虛擬電廠參與電力現貨市場。2024年6月,國網山西電力完成23家虛擬電廠評審,其中14家接入省級平臺,3家實現現貨市場結算。山西創新采用"負荷類"與"源網荷儲一體化"雙軌模式,聚合分布式光伏、儲能及工業負荷資源,總調節容量達1509.9萬千瓦,累計消納新能源43萬千瓦。政策層面,《山西省虛擬電廠建設與運營管理實施方案》(2022年)率先放寬虛擬電廠中長期交易約束。未來將重點完善跨省協同調度機制,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