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H2+O2=2H2O——這個有關氫氣和氧氣合成水的方程式,是無數人關于化學的第一道印象,也啟發了人們關于氫能塑造清潔社會的美好想象。氫氣作為能源,最終只有水一個產物,可以說是一個零碳、零污染的理想能源。數十年來,人們孜孜不倦探索利用氫能的各種可能,也將氫能利用視為雙碳進程中的重要路徑。那么,氫能究竟有何魅力?我們真的可以利用它來實現降碳嗎?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氫能。
氫能,顧名思義指的就是氫的化學能, 即氫元素在化學變化過程中所釋放的能量,可以通過直接燃燒或燃料電池的電化學反應進行利用。氫能具有零碳、無毒、低污染、單位質量熱值高的特點,相比電力又具備儲運方式多樣的優勢。
氫在地球上主要以化合態的形式出現(即氫氣 H2),雖然其分布十分廣泛,但我們很難像開采煤、石油那樣直接獲取氫氣,仍需要從水、化石燃料等含氫物質中制得,因此氫能屬于二次能源。一般來說,可以根據制備方式和碳排放情況將制得氫氣分為三類:
① 灰氫。指的是以化石燃料為原料制備的氫氣,生產過程中存在一定的碳排放。目前全球絕大多數制得氫氣為灰氫。
② 藍氫。不同專家學者對其定義并未完全統一,相對狹義的說法中,僅將利用蒸汽甲烷重整制備,并且在生產過程中配合碳捕集、封存和利用技術(即 CCUS,點擊查看:什么是 CCUS?)的氫氣,稱為藍氫;更廣義的說法中,所有在灰氫基礎上采用了 CCUS 技術的制得氫氣都被稱為藍氫。
③ 綠氫。指的是通過可再生能源制氫,生產過程中沒有碳排放產生。綠氫是氫能利用的終極目標,主要通過電解水制備獲取。
除上述三類制得氫氣之外,也有部分專家學者進一步提出了褐氫(或稱“棕氫”,指煤氣化法制氫)、紫氫(或稱“紅氫”,指核能制氫)等概念,但事實上也沒脫離前述范疇,此處便不再贅述。
氫能產業正處于發展階段,其產業鏈主要包括氫氣的制備、儲存、運輸和利用四大環節,每一環節都有多條技術路線可供選擇。以當前研究水平來看,不同技術都有其優缺點,技術路線的最優選擇尚無定論。
氫氣制備的工藝路線有很多,多數也相對技術成熟,包括化石燃料制氫、工業尾氣副產氫、電解水制氫、光解水制氫和生物質制氫等。其中,電解水制氫可以與新能源發電技術耦合,被認為是最具發展潛力的綠色氫能生產方式。目前電解水制備工藝主要有堿性電解水技術(ALK)、質子交換膜電解水技術(PEM)和固體氧化物電解水技術(SOEC)。
2022年3月23日,國家發改委、能源局聯合印發了《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明確了氫的能源屬性,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組成部分。此前,中共中央、國務院也在碳達峰碳中和相關文件中指出,要統籌推進氫能“制儲輸用”全鏈條發展,加快氫能技術研發和示范應用。
據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判斷,氫能具備對可再生電力利用更充分、規模化儲存更經濟、與電池放電更互補、制運儲方式更靈活等特點,是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長周期儲存的最佳途徑。從政策保障和應用場景來看,我們已經為氫能的廣泛發展做好了準備。
我國氫能產業發展動能強勁,現有加氫站總量已是世界第一,但我國的加氫站仍大量依賴政府補貼,相比加油站和加氣站的競爭力不足。事實上,放眼國際視角,氫能產業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材料都還有待進一步發展,氫能大規模商業化應用的成熟解決方案也未成型,氫能應用仍存在許多問號。不過,有關氫能的種種優勢,早已為我們擘畫出一個曼妙未來,相信隨著技術和材料研究的持續突破,“氫”這個引領我們步入化學世界的重要元素,也終將敲開零碳社會的大門。
服務熱線:4001-523-588
電話總機:0571-86070728
公司網站:www.zdpower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