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已是中國正式向碳達峰碳中和邁進的第三年。降低碳排放、穩定全球氣候,事關人類福祉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全社會和我們每一個個體的參與。春節回家,我們可以做些什么為節能減碳盡一份力呢?趕快查收這份我們準備了一整年的春節攻略吧!
我們常用的出行方式中,除了步行和騎行不會排放二氧化碳,其余如汽車、飛機、火車等方式都會不同程度地產生碳排放。其中,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公路運輸的能源消耗在交通領域的占比高達75%,其產生的碳排放也遙遙領先。
從同里程的碳排放量來看,汽車的表現也稍顯“不盡人意”:高油耗小轎車的百公里碳排放量達到33千克,比飛機的27.5千克還要高,即便是中油耗和低油耗的小轎車,百公里碳排放量也在20千克左右。與之相對的,公交、火車、輪船的百公里碳排放量僅有1千克,地鐵的百公里碳排放量更是不到0.2千克。
假設今年春節期間,我國14多億人人均駕車里程300公里,總計就會產生超過1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于15億多畝樹林全力吸收1天能固定下來的量——這已經相當于是三個大興安嶺的面積了。
若出行距離不長,可遵循“135”出行法則,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最優方式。簡單來說,就是1公里內的路程選擇步行,3公里內的路程采取騎行,5公里內的路程則選擇公交、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
若在城市內中距離出行,可依據“私改公”“油改電”的思路,盡量減少駕駛私家車,而選擇乘坐公交、地鐵;盡量避免乘坐以汽油為能源的傳統汽車,而選用新能源車。這樣一來,就能減少95%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
若是選擇城際或省際出行,距離超過50公里的,則出行方式可從“無軌”到“有軌”,即盡量不選擇傳統汽車或飛機,而是乘坐火車、輕軌等交通工具。由此減少的碳排放量,可達90%以上。
家用電器設備處于待機狀態時,其遙控開關、持續數字顯示、喚醒等功能電路仍然會保持通電,從而造成大量的用電浪費。大家在日常中雖然或多或少地關注到這一點,但恐怕少有人知道,小小的家電其實是“偷電大盜”。
按每戶家庭有電視、洗衣機、電冰箱、微波爐、抽油煙機、空調、燃氣熱水器、機頂盒、路由器各1臺的情況計算,每戶家庭每年浪費的電量就將近500度,所產生的碳排放相當于1棵樹木1年吸收的二氧化碳。
若將上述浪費的電量平均到一家三口的話,每人每年浪費的電量約160度——我國目前有14多億人口,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在生活中節約用電,及時取消不必要的家用電器待機,每年節省的電量能達到2256億度電,相當于上海一年用電量的1.5倍、三峽水電站一年發電量的2倍,節省下的電量能減少約1.32億噸二氧化碳排放,相當于538萬畝(約54萬個足球場面積)的成年樹林帶來的效果。
除了交通出行和家電使用,我們在日常生活消費中,也有許多可以節能降碳的空間。不論是我們平常穿的衣服、吃的食物,還是建筑、家具等產品,不僅在使用的過程中會因能源消費而造成二氧化碳排放,其原料采集、生產、運輸和廢棄處置的過程中也有許多隱含的碳排放。對于前者,我們可以通過中國能效標識和節能產品認證等方式予以辨別;對于后者,我們則可以利用碳足跡加以分析。
能效標識在我們生活中已經非常常見。據《新版能源效率標識管理辦法》,能效標識是指表示用能產品能源效率等級等性能指標的一種信息標識,屬于產品符合性標志的范疇,其名稱為“中國能效標識”。
我國的能效標識將能效分為1、2、3、4、5五個等級,數字越小,說明能效水平越高。能效標識能夠直觀反映產品能源效率等級等性能指標,可以為消費者的購買決策提供必要信息,從而引導和幫助消費者選擇節能低碳的產品。據國家發改委環資司披露,我國能效標識制度自2005年3月1日起正式實施,已先后發布15批產品目錄,總計覆蓋41類產品。據測算,截至2020年底,能效標識累計節省用電逾25000億千瓦時,相當于每年減少用電1700 億千瓦時,比三峽水電站的年發電量還要多。
在某些產品包裝上,我們常常也能看到“節能產品認證”的標識,這同樣是體現產品能效水平的重要方式。據《節能低碳產品認證管理辦法》,節能產品認證是指由認證機構證明用能產品在能源利用效率方面符合相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或者認證技術規范要求的合格評定活動。除此之外,《辦法》中也提到了低碳產品認證,這是指由認證機構證明產品溫室氣體排放量符合相應低碳產品評價標準或者技術規范要求的合格評定活動。
碳足跡是人類生態足跡最大的組成部分,不過現在較為主流的觀點中,碳足跡的定義相比生態足跡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遷。通常我們提到碳足跡時,著重強調對碳排放量的度量,關注活動、產品、個人及團體直接或間接引起溫室氣體排放的總和,并以二氧化碳當量來等效表示。
碳足跡關注產品或服務的整個生命周期過程,即從原材料收集到生產、加工、運輸、使用及廢棄物處置,俗稱“從搖籃到墳墓”。碳足跡能夠體現產品的碳排放情況,可以讓消費者了解到自身消費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同時根據需要選擇更加綠色低碳的產品,以此踐行自己的低碳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