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文,選擇南方(從廣東起步)、蒙西、浙江、山西、山東、福建、四川、甘肅8個地區作為第一批試點,正式啟動電力現貨市場建設試點工作。隨著中國電力市場的深化改革,從2023年起,我們迎來了電力現貨市場的新時代——這標志著電力交易模式的徹底革新,并為新能源投資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來源:國家能源局山東監管辦公室
最近6月份,光伏發電大省山東的能監辦、山東省發改委、山東省能源局印發《關于山東電力現貨市場由試運行轉正式運行的通知》。山東電力現貨市場于2024年6月17日起轉入正式運行,成為繼山西、廣東之后,國內第三個轉入正式運行階段的電力現貨市場。
為了深入了解這一轉變對市場的影響,我們通過最新發布的《山東電力市場運行工作日報》來觀察價格曲線的變化。日報顯示,與傳統的固定電價模式相比,現貨市場一天96個點的動態報價使價格信號更加靈活地反映了供需關系。具體來看,7月10日的實時市場用電側價格波動劇烈,最高價達到了549.85元/兆瓦時,而最低則降至-80元/兆瓦時,出現了負電價現象。現貨市場下光伏發電的收益驟降,與過去中午時段高電價的模式形成了鮮明對比。
圖:山東電力交易市場工作日報的日前市場價格
引用自《山東電力市場運行工作日報》
目前山東現貨市場針對分布式新能源是否進入現貨,是以自愿為主,可以選擇不進入市場或者進入:不進入市場的光伏戶以90%保障性電價收購,10%以市場價格交易,而選擇進入鮮活市場的電站則100%按照現貨價格執行。隨著現貨的逐步推進,預計市場會逐步要求全量用戶接入,所以這一市場價格的轉變,對新能源電站投資商來說,意味著他們的投資模型需要重新評估。在尖峰平谷電價體系下,投資商可以依據固定上網電價進行收益預測。然而,在現貨市場下,上網價格變成了一個不可預估的變量,過剩的光伏發電導致電價跌至谷底,甚至出現負電價,嚴重沖擊了原有的投資收益模型。
與此同時,我們觀察到,盡管中國的新能源發展仍在快速推進,清潔能源已成為中國經濟的主要驅動力,光伏產業在2023年取得了顯著增長,新增裝機容量達到216.88吉瓦(GW),同比增長148%,創下了歷史新高。但另一方面,光伏風電巨頭面臨的市值壓力,反映了市場對產能過剩的擔憂,以及現貨市場開放后新能源投資商面臨的不確定性。
面對這一矛盾現象,市場需要新的解決方案來適應現貨市場帶來的變化。虛擬電廠技術的崛起為新能源投資商提供了新的應對策略。通過聚合用戶負荷、分布式電源及儲能等能源設施,虛擬電廠能夠靈活響應市場供需變化,優化儲能充放電策略,合理規劃企業用電,進行多能源內部優化調節,以及與電網互動響應,從而幫助新能源投資商應對價格波動,解決了新能源電站收益不穩定的問題。
圖:虛擬電廠匯聚新能源和新負荷與電網協同互動
面對清潔能源行業的廣闊前景,虛擬電廠將成為推動行業發展、實現能源轉型的關鍵力量。我們堅信,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和服務優化,虛擬電廠將助力新能源投資商在變革中把握先機,共創綠色、智能、高效的能源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