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轉換效率(PCE,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是太陽能電池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項參數,在光伏領域,如何從太陽能中榨取出更多的電能,是學界和業界一直孜孜以求的探索方向。
當前,單晶硅是普遍使用的光伏發電材料,然而隨著晶硅電池的能量轉換效率逐漸觸達其理論上限,科學家們又把目光投向了各類非硅電池,其中便涌現出了光伏界的“當紅炸子雞”——鈣鈦礦。
鈣鈦礦(perovskite),這個有點拗口的名字取自俄羅斯礦物學家Perovski,作為光伏材料的鈣鈦礦,實際上和鈣、鈦、礦三個字都沒太大關系,這是一類與鈣鈦礦(CaTiO3)晶體結構類似的“ABX3”化合物,被稱為繼第一代晶硅、第二代薄膜之后的第三代光伏電池技術路線。
相較于當下主流的晶硅電池,鈣鈦礦具有更高理論效率、更低可期成本的優勢,因此對于光伏行業來說,是一種具有革命性的新材料。
鈣鈦礦電池主要分為單結和疊層結構,單結層鈣鈦礦電池結構是類似“三明治”層狀的5層結構,結構簡單,理論上光電轉換效率可以到達33%,也是我國研究鈣鈦礦企業的首選。目前鈣鈦礦最高單結效率已達到25.7%,由韓國蔚山國家科學技術研究所(UNIST)實現。
疊層結構理論效率上限高,全鈣鈦礦雙結疊層轉換效率可達45%、三結疊層轉換效率可達50%。目前,鈣鈦礦/晶硅兩結疊層電池效率已經達到32.5%,由德國HZB研究中心2022年12月最新認證。
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晶硅光伏電池都是成本和效率極佳的統一體。相伴而生的,是天然礦物轉化太陽能效率的局限性。29.43%的理論極限值,成為晶硅材料“一眼到頭”的屏障。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鈣鈦礦則走出了“最陡峭的成長曲線”。2009年,日本科學家首次用鈣鈦礦光伏電池發電,當時其電能轉換效率僅有3.8%。僅僅過去13年,今天鈣鈦礦電池的實驗室效率就已基本追平了晶硅60多年發展才達到的結果,達到了25.7%。而且,鈣鈦礦電池的單層理論效率達33%,雙層可達45%以上,具有比晶硅更高的提升空間。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鈣鈦礦用了十年時間就走完了晶硅電池五十年的路,這種發展速度的背后,得益于鈣鈦礦材料遠強于晶硅的吸光性能,能量轉換過程中的極低能量損失,也與其覆蓋光譜范圍寬的特征有關。
除原材料不受限制外,鈣鈦礦電池制備工藝較短。從玻璃、膠膜、靶材、化工原料進入到組件成型的全工程,整個產業鏈可高度濃縮在一個百兆瓦的工廠里,時間控制在45分鐘之內。
此外,鈣鈦礦材料對雜質敏感度低,對原材料純度要求也低于晶硅,且可以在低溫狀態下制備。相比于晶硅1000度左右的高溫流程,鈣鈦礦生產工藝溫度不超150度,節省資源的同時,還可降低能耗。
沒有一種材料是完美的,鈣鈦礦也一樣。盡管鈣鈦礦電池優點頗多,但作為一種尚未脫離實驗室階段的材料,其缺陷嚴重限制了投入工業生產的能力,自然也就不能對單晶硅電池實現有效替代。
一方面是是涂覆技術的不成熟,在實驗室里制備的高效率鈣鈦礦電池,基本都是在1平方厘米以下的小面積薄膜,大多使用旋涂法制備,而在大面積生產中則使用的是狹縫涂布法,鈣鈦礦層沒法均勻涂抹在設備表面,對器件性能有明顯負面影響,需要開發更好的噴涂工藝。
另一方面,鈣鈦礦普遍使用TCO(透明導電氧化物)薄膜收集電流,而此類材料的一些物理性質會造成光損失,且隨著面積的增大愈發明顯,這導致鈣鈦礦組件的效率會明顯低于單體電池。
簡而言之,受限于多方面原因,鈣鈦礦電池的轉換效率,往往隨面積增大而衰減嚴重。
鈣鈦礦材料自涉足太陽能電池領域之初,便將目光牢牢鎖定晶硅轉化效率的“天花板”,開啟一場“效率革命”。
雖然上述提到的三大問題目前制約著鈣鈦礦的發展,但也是產業界不斷突破的方向。今年以來,不斷有積極信號出現,多個鈣鈦礦大尺寸中試線項目落地,產業化在加速。
在“雙碳”政策的大背景下,未來光伏在一次能源消費的占比將從不到1%提升到25%以上,光伏市場前景可期。鈣鈦礦光伏作為一種新興的光伏技術,不僅在實驗室效率上可以比肩晶硅光伏的效率,而且在成本和工藝上更具顯著優勢。此外,鈣鈦礦光伏弱光性能優異、光電特性可調,是晶硅光伏不具備的特點,這使鈣鈦礦光伏在應用場景上更具有廣闊的想象力,未來有望使光伏應用走進千行百業、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