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電力需求側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和《電力負荷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兩份征求意見稿均新增了需求響應相關內容,并針對需求響應面臨的一些重要問題提供了指導意見。
近年來,隨著我國新能源開發利用規模不斷擴大,風電、光伏出力的巨大波動性亦顯現出來,傳統“源隨荷動”的實時平衡調度方式已無法適應,因此近幾年各地區開始積極探索挖掘需求側可調節資源。
步入2023年以來,多個省市先后發布了最新電力需求響應政策。電力需求響應(Demand Response,DR)的概念此前我們專門介紹過(點擊回顧:一度電最高能賺四塊錢!這個夏天你參加需求響應了嗎?),簡單來說,就是指當電力供應緊張或過剩時,用戶響應電網的號召,有計劃地暫時調整自己的用電情況(包括減少和增加兩種情況),從而促進電力系統穩定的行為。值得一提的是,用戶參與需求響應還能夠獲得相應的補貼。
國家明確鼓勵和支持各省市區開展電力需求響應,據浙達能源(ZD·POWER)不完全統計,自2018年起至今,共18個地區先后出臺了電力需求響應補償政策,以下是最新的補償政策詳情:
總體思路:通過全面排查負荷資源現狀,深度挖掘空調負荷潛力,鼓勵企業實施移峰填谷,落地落實需求響應、強化節約用電宣傳等各項舉措,確保居民企業生產生活可靠供電。
在往年“基礎動作”上,今年新增加了“空調負荷”以及“移峰填谷”這兩項新內容。
D日(運行日)削峰需求時段對應的上一日相同時段省間現貨浙江中標的平均價格高于(含) 1000元/兆瓦時,D日削峰調峰價格上限為1000元/兆瓦時;D日削峰需求時段對應的上一日相同時段省間現貨浙江中標的平均價格低于1000元/兆瓦時或浙江未在省間現貨中標,削峰調峰價格上限為650元/兆瓦時。
在日前邀約模式下,市場主體通過“報量報價”方式,競價參與市場出清,依據出清結果執行響應并獲得相應補償,補償標準為每度電0.3元。在日內緊急響應模式下,市場主體只需要“報量”并執行響應,即可獲得固定補償每度電0.3元。
靈活避峰需求響應補償收益暫按日前邀約的保底價格(1.5元/kWh)執行。
市場化邀約包括削峰類、填谷類兩類;按照響應時序,可將其劃分為邀約型、實時型兩類。需求響應原則上每天不多于3次,每次不超過3小時。
響應補貼標準單位為元/千瓦時,起步階段僅提交單段報價。
(一)實時型響應補貼:實時響應補貼標準執行全年統一價格2.5元/千瓦時。
(二)邀約型響應補貼:削峰類響應補貼標準的上下限分別為5元/千瓦時、0元/千瓦時;填谷類響應補貼標準的上下限起步階段分別暫定為1元/千瓦時、0元/千瓦時。
補償費用結算:需求響應市場補償費計算以小時為單位,由實際有效響應電量按照出清價格乘以相應收益折算系數進行結算。
折算系數:大于等于80%且小于90%時,折算系數為0.8;大于等于90%且小于100%時,折算系數為0.9;大于等于100%且小于等于120%時,折算系數為1;大于120%時折算系數為1,且該小時有效響應容量計為中標響應負荷的120%;對于實際響應負荷未達到中標響應負荷的80%,視為無效響應。
考核費用結算:對市場主體實際響應負荷低于中標容量80%的部分進行考核,考核費用由不足80%中標電量按照出清價格乘以考核系數進行計算,考核系數暫設為0.5。
需求側市場化響應以每小時可響應容量為交易標的,需求響應價格的上下限暫定為3元/千瓦時和0元/千瓦時,后期可視市場運行情況調整。
資金來源及補償標準。需求響應補貼費用按照運營規則中“以支定收”的方式分攤。日前和日內響應采用電量補償方式。實時響應采用容量+電量補償方式。
電量補償:日前響應按照出清價格進行補償;日內提前4小時響應按照出清價格1.3倍進行補償,提前2小時級響應按照出清價格2倍進行補償;實時響應按照出清價格的3倍進行補償。電量補償按照運營規則,采用“基于響應負荷的階梯式”補貼方案。
容量補償:在需求響應執行月,給予實時需求響應主體容量補償,標準按照8元/千瓦·月。電網企業按月持續監測中標主體的用電狀態,當月晚峰時段(夏季20~22時、冬季晚峰17~19時)協議約定備用容量應不低于平均監測負荷的80%,否則視為無效容量,不給與補貼。
負荷聚集商聚合的單個虛擬電廠響應能力不低于0.1萬千瓦,單個需求響應資源響應能力不低于0.01萬千瓦,響應時長均不低于1小時。響應價格,單位為元/千瓦時。響應價格的上限Pi根據市場運行情況另行通知。
補貼單價,邀約型填谷需求響應為固定補償模式,價格為1 元/千瓦時。
對通過需求響應臨時性減少(錯避峰)的負荷按照其響應調控時間和響應速度執行可中斷負荷電價。需求響應可中斷負荷電價為調控時長對應電價標準乘以響應速度系數。
對通過需求響應臨時性增加(填谷)負荷,促進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執行可再生能源消納補貼。約定響應谷時段可再生能源消納補貼為5元/千瓦,平時段補貼為8元/千瓦。
在國網寧夏電力單獨立戶、單獨計量的直供終端電力用戶,且滿足市場化交易準入條件,可直接或由負荷聚合商代理參與需求響應,響應持續時間不低于60分鐘。響應能力大于等于1000千瓦的電力用戶可單獨參與,也可由負荷聚合商代理參與。鼓勵電能替代、儲能(熱)、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等具有可調節能力的用戶、運營商參與需求響應。
《辦法》明確了補償標準,削峰響應按照2元/千瓦時的標準發放補貼,補償費用按照有效響應量、補貼系數、補償價格、響應時長計算得出。
補償費用=有效響應量(千瓦)×補貼系數×補償價格(元/千瓦時)×響應時長(小時)
填谷需求按照0.35元/千瓦時的標準發放補貼,補償費用按照有效響應量、補貼系數、補償價格、響應時長計算得出。
補償費用=有效響應量(千瓦)×補貼系數×補償價格(元/千瓦時)×響應時長(小時)
填谷響應由輔助服務市場承擔填谷補貼費用。
緊急型需求響應是指因出現電力缺口或新能源消納困難影響電網可靠性時,參與主體根據電網企業邀約主動削減或增加負荷,實現削峰填谷作用。按照響應速度和控制方式,參與主體分為3檔,分別獲得不同的容量和電能量補償費用。其中,容量補償費用,第1檔原則上不超過2元/千瓦·月,第2檔、第3檔分別為第1檔的 1.5倍、2倍;電能量補償費用,根據實際響應量和現貨市場價格確定。
經濟型需求響應是指當預判次日電力現貨市場價格波動較大時,參與主體根據電網企業邀約自主選擇削減或增加負荷,促進電力現貨市場平穩運行。參與主體通過市場競價方式獲得電能量補償費用,補償費用根據實際響應量和現貨市場價格確定。山東電力現貨市場連續長周期結算試運行期間,根據電網運行實際需求按日開展需求響應工作。
響應負荷能力在200千瓦及以上的電力用戶可作為直接需求用戶參與需求響應,也可通過負荷聚合商代理參與。響應負荷能力在200千瓦以下的電力用戶由負荷聚合商代理參與。鼓勵有儲能資源的用戶、充電樁運營用戶及當年列入有序用電方案的用戶參與響應。
申報價格上限=資金來源預算/(電力調控中心提供的年度預計負荷缺口*缺口預計持續時間)
方案提出,根據用戶實際響應量占申報響應量的比例,設置補貼價格系數,如表所示。
用戶需求響應補貼金額=該用戶實際響應負荷*響應時長*補貼價格系數*補貼單價。
補貼價格系數:
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供區范圍內,具備單獨用電戶號,具備無線公網、230專網加密控制雙模遠程通信方式的用電信息采集終端,運行容量1000千伏安及以上的工商業用戶可參與需求響應。負荷聚合商視為單個用戶參與需求響應,單個負荷聚合商的響應能力原則上不低于5000千瓦。
需求響應補貼標準參考國內其它省市執行情況,并兼顧重慶市負荷特點,在削峰響應方面,工業用戶為10元/千瓦/次,商業、移動通信基站、用戶側備用電源、數據中心、電動汽車充換電站、凍庫等用戶為15元/千瓦/次;填谷響應為1元/千瓦/次。
需求響應參與主體為電力用戶和負荷聚合商,負荷聚合商具備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服務機構或安徽電力市場售電公司資質,自建電力能效監測相關系統,響應能力原則上不低于5000千瓦。
對通過需求響應臨時減少(增加)的用電負荷執行響應補償價格。響應補償金額=有效響應負荷×響應補償價格×調控時間系數×負荷響應率系數。
對納入需求響應資源庫,可供隨時調用的約時和實時備用容量,按月執行容量補償價格,并根據需求淡旺季進行差異化調整,其中,每年1、2、7、8、9、12月為旺季,其他月份為淡季。容量補償金額=協議約定備用容量×容量補償價格。
根據目前技術及市場條件,暫定廣西電網35千伏及以上市場用戶參與需求響應,單個電力用戶最小響應能力(最小可削減負荷)不低于200千瓦,響應時長不低于1小時。負荷集成商(現階段由售電公司注冊)可聚合其所代理的用戶參與交易,最小響應能力不低于1000千瓦,響應時長不低于1小時。
現階段,暫定響應價格上限為2.5元/千瓦時(注:少用1度電最多可獲得2.5元補償),電力用戶月度分攤需求響應市場損益上限為0.01元/千瓦時(注:月度分攤電費上限為0.01元/千瓦時)。
湖北
單個工業電力用戶的約定響應能力原則上不低于500千瓦,其他用戶的約定響應能力原則上不低于200千瓦。響應持續時間不低于60分鐘。鼓勵有儲能資源的用戶、當年列入《湖北有序用電方案》用戶參與響應。
日前響應原則上1天不多于2次,每次持續時間不低于1小時,每日累計時間不超過4小時。響應補貼標準最高為20元/千瓦。
日內響應原則上1天不多于2次,每次持續時間不低1小時,每日累計時間不超過4小時。響應補貼標準最高為25元/千瓦。
浙達能源(ZD·POWER)是一家引領中國電力能源智慧變革和低碳演進的創新型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國內領先的智慧能源、智能電網、虛擬電廠、電力交易、能源互聯、低碳降碳技術產品服務提供商和集成運營商,研發能力和技術水平處于國內領先地位。
浙達能源是浙江省第一批負荷聚合商,旗下的源網荷儲一體化虛擬電廠ZD·POWER VPP通過先進的信息通信技術和新一代智能控制系統,實現分布式電源、儲能系統、可調可控負荷、電動汽車充電、微電網、綜合能源體等分布式能源資源的聚合和協調優化,構建智慧“能源大腦”,實現電源側的多能互補、負荷側的柔性互動,作為一個特殊電廠參與電力市場和輔助服務市場運營,實現資源優化利用,提升資源利用率和系統靈活性,能源流、業務流、數據流“三流合一”,真正形成能源的“互聯”和高效運行。
浙達能源核心團隊成員均來自浙江大學等一流高校,深耕虛擬電廠以及需求響應技術多年,擁有VPP相關技術專利20余項,技術水平和研發能力全國領先。
多年實操經驗,洞悉電力需求響應規則,目前ZD·POWERR VPP接入用戶超千家,幫助用戶獲得需求響應收益補貼累計超千萬元。
深入挖掘需求側靈活調節資源,實現用戶智能、無感、靈活參與需求響應。并為不同的企業定制個性化、科學化的用電方案,幫助企業持續節能降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