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負電價頻頻現身山東電力現貨市場。
據山東省電力交易平臺信息,5月1日至5月2日48小時實時現貨交易中,共有32個小時出現了負電價。值得注意的是,5月1日20時至5月2日17時,連續21小時實時現貨交易價格為負。其中,最低實時電價出現在5月2日17時,為-85元/MWh,刷新長周期現貨試運行的負電價紀錄。
“五一”假期期間山東現貨市場日前與實時出清價
這一創紀錄現象引起業內熱議——
“負電價是否意味著發電企業要賠錢發電?”
“ 出現負電價是市場失靈了嗎?”
那么我們今天就談談負電價,是危險?還是機遇?
負電價是指電力市場中出清價格小于零的情況,長時間的負電價通常會出現在電力供大于求的時候。
它意味著,發電企業在銷售電力時,不僅賺不到錢,反而要給電網企業或者電力用戶支付一定費用,吸引他們將多余的電力消納掉。
負電價的出現主要是因為新能源發電的增長和用電需求的下降導致的供需失衡。
我們都知道,新能源發電如風電、光伏等,具有清潔、低碳、可再生等優點但也有一個缺點——出力不穩定。新能源發電受天氣、季節等因素影響很大,有時候風大、太陽好,發電量就很高;有時候風小、陰雨天,發電量就很低,而且新能源發電不能隨時調節,也不能儲存。
用戶用電需求則受到經濟、節假日等因素影響很大,有時候工業、商業、居民用電量就很高;有時候則很低,而且用電需求也不能隨時調節,也不能儲存。
所以,當新能源發電量高于用電需求的時候,就會出現供大于求的情況。這時候如果按照正常的市場規則,發電企業就會降低自己的報價,以吸引更多的用戶購買自己的電力。但是如果報價降到零還不夠,那就只能進一步降低報價,甚至出現負報價。
負電價的背后,是電力市場在通過“看不見的手”優化資源配置,雖然負電價的影響還有待觀察,但負價格帶來的電價波動范圍擴大,將對發電端和需求端都形成一定的激勵。
在發電側,有助于糾正盲目的電源投資。電力現貨市場中各類電源的市場表現,最終會以價格的形式反饋出來,為電源投資提供經濟性參考,方便科學決策優化電力結構,而不是簡單拍腦袋就提出裝機規模,同時,還將引導企業加大儲能設施建設力度,提升既有儲能設施利用效率,激勵火電企業進行發電設備靈活性改造,更好地匹配電網需求和新能源的不穩定性,而不是簡單地抱怨“棄風棄光”。
在用電側方面,會激勵電力大戶改變用電模式,錯峰進行生產活動,并主動優化生產工藝降低能耗,進而降低生產成本增強企業競爭力,最終提升社會總效能。
從更廣闊的電力消費層面看,將增加電力消費側的整體彈性,釋放需求側響應、虛擬電廣等技術應用以及售電公司的潛在價值,通過增強電力需求靈活度,來解決電力系統中短期供需波動的問題,提高電力投資的經濟性。
負電價的頻繁出現,電價的上下波動,將調動電力用戶利用價格規律來調節自己的生產組織行為,更多關注生產工藝和能耗水平,采取積極措施來達到降低成本、提升自身競爭力和經濟效益的目的。
然而,從電力交易規則的復雜性看,要求所有用戶都具備熟悉電力交易規則,自行報價,管理自己負荷的能力,是不現實的。尤其是中小用戶,還需要依靠專業的平臺和服務商來提供負荷管理、電力交易和節能管理能力,從而保證自己的用電成本,在價格波動的電力交易市場中不受損失,甚至通過參加需求響應獲得收益。
浙達能源(ZD·POWER)是一家引領中國電力能源智慧變革和低碳演進的創新型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國內領先的智慧能源、智能電網、虛擬電廠、電力交易、能源互聯、低碳降碳技術產品服務提供商和集成運營商,研發能力和技術水平處于國內領先地位。
浙達能源為廣大工商業企業用戶提供極具競爭力的購電價格、優惠的購電套餐、年度月度現貨的最低成本交易策略。
高精度的負荷預測、電價預測技術,深諳電力市場規則,精準預測市場電價和工廠用電負荷曲線,為用戶量身打造年度、月度最優購電策略,幫助用戶有效規避偏差考核。
浙達能源依托源網荷儲一體化虛擬電廠(ZD·POWER VPP),為用戶提供一站式能源服務,包括需求響應、輔助服務、綠電綠證、節能增效、光伏儲能建設等,滿足用戶購電、省錢、用能、節能的全鏈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