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速覽
2024年8月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國家數據局聯合印發《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行動方案(2024—2027年)》(發改能源〔2024〕1128號,以下簡稱《行動方案》)。其中提到,推進構網型技術應用,開展典型地區高比例需求側響應;結合電力保供、新能源發展等需求,利用當地源荷儲資源,建設一批虛擬電廠。
政策精讀
圖片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8月6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國家數據局聯合印發《行動方案》,要求在2024—2027年重點開展9項專項行動,推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取得實效。
一是電力系統穩定保障行動。新型電力系統“雙高”(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高比例電力電子設備)特性日益凸顯,安全穩定運行面臨較大風險挑戰。針對電力系統生產結構、運行機理和功能形態轉變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系統穩定問題,《行動方案》提出著力優化加強電網主網架、提升新型主體涉網性能、推進構網型技術應用、持續提升電能質量,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提供安全穩定保障。
二是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攻堅行動。目前,在運跨省區輸電通道主要輸送煤電、水電等傳統電力,新能源電量占比較低。隨著“沙戈荒”大型風電光伏基地、水風光綜合基地的有序建設,新能源外送消納需求將進一步增加。為適應新能源快速發展需要,《行動方案》提出提高在運輸電通道新能源電量占比、開展新增輸電通道先進技術應用,依托先進的發電、調節、控制技術,實現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
三是配電網高質量發展行動。近年來,雨雪冰凍、臺風、洪澇等自然災害頻發,用戶供電可靠性受到影響;分布式新能源、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等新型主體大規模并網,對配電網承載力提出更高要求。針對新型電力系統對配電網在電力保供和轉型方面的新要求,《行動方案》提出組織編制建設改造實施方案,健全配電網全過程管理,制定修訂一批配電網標準,建立配電網發展指標評價體系,實現與源、荷、儲的協調發展。
四是智慧化調度體系建設行動。隨著大量新型主體接入,電力系統可控對象從以源為主擴展到源網荷儲各環節,控制規模呈指數級增長,調控方式需從傳統的“源隨荷動”向“源網荷儲融合互動”轉變,調控技術手段和智能化水平亟待升級。為優化完善適應新型電力系統的調度系統,《行動方案》提出加強智慧化調度體系總體設計,著力創新新型有源配電網調度模式。
五是新能源系統友好性能提升行動。目前,風電在電力規劃中參與平衡的比例較低,負荷晚高峰時段光伏參與平衡的比例基本為零,新能源可靠出力水平亟待提升。為提升新能源系統友好性能、創新風光儲互補及源網荷儲協同發展模式,《行動方案》提出著力打造一批系統友好型新能源電站,實現新能源置信出力提升至10%以上;探索實施一批算力與電力協同項目,提高數據中心綠電占比;因地制宜建設一批智能微電網項目,提升新能源發電自發自用比例。
六是新一代煤電升級行動。以清潔低碳、高效調節、快速變負荷、啟停調峰為主線任務,開展新一代煤電試驗示范;應用零碳或低碳燃料摻燒、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低碳煤電技術路線,促進煤電碳排放水平大幅下降;推動新一代煤電標準建設,重點完善系統設計及設備選型標準體系。
七是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優化行動。針對新型電力系統調節能力需求持續增長的實際,在用好常規調節措施的基礎上,《行動方案》提出充分發揮新型儲能調節能力,通過建設一批共享儲能電站、探索應用一批新型儲能技術,加快實現新型儲能規模化應用,同步完善調用和市場化運行機制。
八是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網絡拓展行動。
九是需求側協同能力提升行動。負荷側靈活調節資源的充分調用,有助于緩解尖峰負荷問題、促進低谷時段新能源消納。針對新型電力系統供需協同、靈活智能的建設要求,《行動方案》提出開展典型地區高比例需求側響應,充分激發需求側響應活力,典型地區需求側響應能力達到最大用電負荷的5%或以上,具備條件的典型地區需求側響應能力達到最大用電負荷的10%左右;利用源荷儲資源建設一批虛擬電廠,建立健全標準體系,完善相關規則,提升電力保供和新能源就地消納能力。
三院士剖析行動方案
7日,中國電力報刊發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舒印彪、湯廣福、王成山關于新型電力系統的解讀,分別從電力系統保供與系統穩定、新能源外送、配電網三個方面進行剖析。
舒印彪院士表示,9大專項行動其中的“電力系統穩定保障行動”聚焦系統兩大安全問題,從源、網、荷、技術四方面,明確了下階段新型電力系統安全保障總體要求和重點任務,為各地區和能源電力行業進一步夯實系統穩定運行的物理基礎,提供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他強調,從電網側看,要優化加強主網架,打造清潔能源優化配置平臺,一方面要完善電力規劃機制,另一方面要持續補強特高壓交直流網架;從電源側看,要提升新主體涉網性能,提高對系統穩定運行的支撐能力,一方面要強化技術與標準引領,另一方面要加強新型主體并網檢測;從新技術看,要推進構網型技術應用,提升系統整體安全效率水平,一方面要因地制宜配置構網型設備,另一方面要加強對構網型設備的技術風險管控;從負荷側看,要持續提升電能質量,適應新型負荷的隨機性波動性,一方面要攻關新型電力系統電能質量問題防治技術,另一方面要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電能質量技術標準體系。
湯廣福院士表示,實施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攻堅行動,以提升輸電通道新能源電量占比為重點,提出提高在運輸電通道新能源電量占比和開展新增輸電通道先進技術應用兩項重大任務,并明確了重點措施,準確把握了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的趨勢任務、發展需求和技術背景,強存量、優增量,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
王成山院士表示,《行動方案》明確了近3年的配電網高質量發展行動任務,提出了組織編制配電網建設改造實施方案、健全配電網全過程管理、制定修訂一批配電網標準、建立配電網發展指標評價體系等系列行動計劃,力求用3年時間推動配電網高質量發展取得實效。并強調,《行動方案》很好地銜接了今年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的《關于新形勢下配電網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了當前階段配電網高質量發展的路線圖。
抓好“補短板、提能力、明原則”重點任務。補短板,需要針對薄弱環節開展配電網補強工作,提高配電網建設改造和防災抗災設防標準,以應對越來越高的安全保供需求。提能力,要求加快提高配電網承載力和靈活性,提升配電網對分布式新能源、新型用能形式和智能微電網等新業態的接納、配置和調控能力,更好滿足即插即用、靈活互動需求。明原則,一方面需要研究現存配電網建設改造技術原則對日益提升的保供和轉型要求的適應性,及時修訂供電區域劃分、供電安全準則、目標網架、設備選型等標準要求,著力提升安全性能。另一方面需要健全分布式新能源、新型儲能、智能微電網、虛擬電廠等主體并網、調度、運維、交易各環節要求,著力提升并網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