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2023年12月19日在北京召開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座談會強調:“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全面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可再生、不可替代,應注重活化利用,進而在全面了解中華文明歷史、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突出特性、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解碼中華文明基因。 ◆多元化展現文化遺產新氣象 近年來,我國在活化利用文化遺產方面成效喜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有效推進,古老的文化遺產正在中華大地上綻放時代新韻。 古城古物活起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福州三坊七巷從“拆”到“修”,從“保下來”到“活起來”,相關部門積極開展“古厝+非遺”、“文化進坊巷,商業南后街”等活動,使三坊七巷活態遺產煥發新生機。蘇州古城圍繞“全域旅游”、“蘇式居住”功能定位,打造居民、游客、企業共享的城市會客廳。中國國家博物館全面改陳和提升,公開展出一些長期深藏在庫房里的重要文物,運用“三維數據虛擬成像+3D打印”數字活化國寶、VR“云游”展廳、數智人講解等形式,使人們穿越時空,與文物“對話”。古城古物凝固了我們祖先眼中的宇宙、世界、他人和自己,是中華文明的基因,要深入體悟其中內蘊的天人合一、貴和尚中等中華文明的精神底色,堅守一條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 傳統服飾火起來。近年來,國潮、新中式等具有中國傳統元素的風格引發審美熱潮,具有東方之韻的傳統服飾、裝造、配飾等進入人們視野。千年古都西安是漢服愛好者的聚集地,夜晚大唐不夜城華燈初上,穿著漢服的人們翩翩起舞,展示著傳統服飾的獨特魅力。大學生用云肩、馬面裙搭配學士服、手繪新中式學士帽,將國風元素融入畢業典禮,凸顯中國審美。端莊典雅的簪花造型,迅速帶火了泉州蟳埔女文化,向人們展示“海絲遺珍”的風采。傳統服飾蘊藏著中國之美,展現著中華禮儀。傳統服飾備受熱捧的背后是中華美育影響力的持續提升,也是人們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要聚焦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增進人們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非遺美食熱起來。民以食為天。美食既是味覺盛宴,也是文化大餐。八大菜系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瑰寶,由不同區域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烹飪方式演變而成、流傳至今。隨著區域聯系的逐步密切,不但每個地方形成了特色菜,而且不同菜系也匯集一堂。例如,福建舉辦閩菜創新技能競賽,山東評選推出“十大創新魯菜”,浙江召開浙菜創新發展研討會,以競賽、評選、研討等形式守護和豐富傳統美食。《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等美食紀錄片的熱播,在講述八大菜系篇中揭示著不同區域獨特的味覺審美和風土人情。美食博主通過發布制作介紹非遺美食的高質量視頻,追尋中華美食的珍貴回憶。一道道非遺美食承載著一段段生動故事,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性格,造就了中國人溫潤、勤勞、謙和和好客等品質,激起了人們品中華美食、學中華文化、塑中華品德的熱情。 文博節目新起來。近年來,通過傳媒載體呈現出的文化節目備受青睞。“逃出大英博物館”系列短視頻以“文物擬人”,講述文化、歷史和責任,引發人們共振共鳴。《典籍里的中國》以文物藏品和博物館為主視點,通過藝術化的歷史演繹、故事化的情境處理、跨學科的立體闡釋,解讀中華文化的基因密碼。《中國詩詞大會》把各行各業的人們齊聚一堂,采用比賽競答方式,使人們沉浸在燦若星河的詩詞篇章之中,喚醒流淌在華夏兒女血脈里的文化基因。文博節目的多姿多彩、推陳出新、創新表達加深了體驗感和沉浸感,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激活了公眾旺盛的文化需求,搭建起公眾和文化之間的橋梁,以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在潛移默化中激發人們觸摸文明脈搏,履行文化遺產保護的責任。 ◆多舉措煥發中華文明新光彩 文明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進步的標志。應活化利用文化遺產,勇立時代潮頭,用好理論“富礦”,堅定文化自信自強,從多維度挖掘,以珍愛之心、尊崇之心守護好歷史文脈、文化肌理,譜寫中華文明新華章。 加強頂層設計。習近平總書記針對非遺保護工作提出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一方面,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要把保護放在首位,堅持黨對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領導,搭建統籌協調平臺,構建文化遺產社會功能性分級分類管理體系。要在保護中發展,遵循文化發展規律、把握開發力度、深挖價值寶礦、秉持活化利用和可持續等理念。要在發展中進一步保護,探索文化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平衡機制,建立文物保護管理利用的全鏈條閉環,促進文物保護逐步走上法治化、科學化、規范化軌道。另一方面,發揮聯動效應,推進文化遺產保護系統化,形成保護合力。要增強區域聯動,比如,河南博物院和北京故宮博物院運用技術賦能,讓蓮鶴方壺等文物跨越時空千里來相會,陜西省等13個省(市)跨界合作,推出線上線下聯動的接力傳播活動,尋訪歷史源頭、回望文明之根。未來可在各區域相互聯系的過程中進一步拓展合作空間。要開展全國聯動,比如,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國家圖書館聯合全國百余家圖書館共赴非遺之約。要更廣泛地舉辦這類活動,帶動社會各界深入了解和關注非遺保護工作。 優化話語表達。注重文化宣傳工作,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推進話語表達往深里走、往實里走、往心里走。一是夯實理論基礎,往深里走。深刻領悟“兩個結合”尤其是“第二個結合”,根植馬克思主義的魂脈,厚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全方位、系統性宣傳闡釋習近平文化思想,把鮮活的思想講鮮活,把科學的理論講科學。二是激活實踐源泉,往實里走。積極開設線上線下文化活動,在實踐中弘揚中華文明。例如,山西長治潞城區文博館先后舉辦了“熏陶歷史文化弘揚愛國精神”特色活動、“時光千年盛世華誕”巖彩壁畫展,河南博物院推出首款“一起考古吧”小程序、《甲骨文連連看》線上小游戲,讓人們在多彩活動中真切地感受文化的滋養。三是感受文化熏陶,往心里走。引導群眾踴躍參與文化活動、觀看文博節目、欣賞文藝作品;堅持以人為本,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從而,在闡釋文化新知、描繪精神圖譜中,增強歷史自覺、文化自信。 注入創新動能。一要駕馭技術支撐,彰顯文化活力。運用數字技術整合各類文化資源,豐富文化創新的手段形式。例如,用AI算法實現文物復原、以裸眼3D還原考古“方艙”等,通過科技與文化的交融對中華文明進行時代化、多元化表達。二要加快人才引育,傳承文化薪火。“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發揮好勞模工匠示范引領作用”。比如,樊錦詩,擇一業終一生,從事敦煌文物保護和修復;馬貴兵,用縷縷銀絲鍛造民族精品;郭巧連,在傳播剪紙技藝中傳遞文化正能量。文化發展,需要大國工匠,更需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為此,要加大人才外引內育力度,并讓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社會蔚然成風。三要增添創新動力,賦能文化產業。要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將文化與旅游業相融合,以社會效益為先,堅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以稅收、信貸、獎勵、人才項目等多樣化支持,吸引文化企業落地,打造文化產業基地和特色文化產業集群。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例如推出文物修復盲盒、玉佩棒棒糖、文物冰箱貼等文創產品;還可以營造“文化+”消費新場景,豐富人們文化體驗形式和消費模式。 促進美美與共。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一方面,要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比如,西藏唐卡與福建漆畫,在藝術交流中增進民族團結;通過文物古籍展覽,再現五千年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實和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的歷史長卷,描繪中華文明的孕育、產生和發展,匯集中華兒女團結奮斗的磅礴力量。另一方面,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守護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我們要穩步做好申遺工作,在文化遺產保護合作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同時,也要敞開胸懷更好地了解世界,以立體外宣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實現文化遺產代際傳承,推動中華文明之花在世界各地璀璨綻放。 (作者單位:福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文為福建省社科基金研究闡釋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精神和文化傳承發展重大項目“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福建實踐研究”階段性成果)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