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原校長、文瀾資深教授 吳漢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知識產權與創新直接相關、關系最為緊密,對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作用。產業是創新的載體,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二者都是知識產權戰略舉措的重要著力點。新時代新征程,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作用,聚焦產業和企業發展,加大對關鍵核心技術、重點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以法治之力支撐和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 一、中國產業發展的現實場景 有兩則消息值得關注:一是今年8月5日,財富雜志公布了今年的世界企業500強。毫無疑問,中國業績相當不錯,包括中國大陸、臺灣地區、香港地區在內擁共有133家企業入列,這是十多年來中國第一次位列美國之后,體現了我們中國的企業、產業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和分量;二是據有關統計,中國有三分之一規模以上的企業今年會處于虧損狀態。可以說,中國的企業、產業發展喜憂參半。 企業是市場的主體、創新的主體、知識產權的主體。產業興則國家興,企業強則國家強。中國的產業和企業在當下乃至未來,如何尋求興業之道、強企之策,知識產權是一個重要的抓手。對此,應該從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來分析認識。 (一)逆全球化的世界變局 逆全球化的世界變局包括兩方面: 一是國際力量的對比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當前,新興的市場經濟國家和一大批發展中國家成為了全球治理體系的重要力量。中國在過去的幾十年,實現了華麗的轉身,已發展為創新大國、負責任大國、知識產權大國。 二是世界的治理格局、產業格局、經濟格局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前年中國的經濟學家齊聚北京,回顧了二戰后世界治理格局的變化:第一個階段是半球化。從二戰以后一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整個世界分成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陣營,中國參加了當時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合作與分工。第二個階段是全球化。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蘇聯巨變、東歐解體,世界開始步入全球化時代。在全球化的過程當中,世界貿易組織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有力推進了國際經濟的分工與合作、世界市場的開放與聯系。 在全球化時代,國際經濟貿易、投資貿易與知識產權保護走向一體化,與此同時,國際貿易規則、國際投資規則和國際知識產權保護規則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現在進入了第三個階段,那就是逆全球化。本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以來,特別是中美貿易戰以來,單邊主義、孤立主義、保護主義盛行,經濟脫鉤、技術封鎖、貿易保護的做法和行徑盛行。就在三天前,習近平總書記在亞太經合組織第三十一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構建開放融通的亞太合作格局”。我認為這是中國對全球化的一個基本立場,就是要堅持多邊主義,堅定維護以WTO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堅定不移地保護知識產權。 (二)高質量發展的本土大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關于經濟發展的思路、決策、謀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如經濟發展新方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新質生產力等等,其中貫穿著一條鮮明的主線,即創新。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義。新質生產力就是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一種現代先進生產力的特別稱謂。 從過去的高速發展轉向今天的高質量發展,是基于中國的國情和中國在國際社會的生存環境而提出來的。 第一,基本國情。中國的基本資源有限,耕地和淡水資源作為最重要的生產生活資源,中國的人均占有量分別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4,可以說是缺地少水;而在能源方面,中國人均石油和天然氣的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8%和12%,可以說缺油少氣。這樣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不可能像過去那樣消耗原材料、污染環境,走傳統發展的老路。 第二,國際環境。在冷戰時期,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專門針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社會主義國家實行了武器和高端技術的限制轉讓,即巴黎公約同盟。冷戰結束以后,技術封鎖并沒有停止。美國通過瓦森納協定,禁止核心技術、關鍵技術的轉讓,針對的敏感國家包括了利比亞、敘利亞、伊拉克、伊朗、朝鮮、古巴,當然還有中國。正是基于這樣一種惡劣的國際環境,我們走不了技術依賴型的發展死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做到高水平的科技自強自立。因此,我們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就要抓住創新這個關鍵詞,在經濟形態和產業形態方面下功夫、作文章。 二、中國產業發展未來愿景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時,特別強調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因此,新質生產力總是要有相應的、先進的經濟形態和產業形態。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而現代化經濟體系、經濟形態,總是根據它的技術特征來描述的。早些年提知識經濟,后來有信息經濟,當下有數字經濟、智能經濟。這都表明了經濟形態與時俱進的特性。推進和發展經濟體系,需要具體抓手,這是這就涉及產業形態的問題。文化創意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是適應這個現代化的經濟體系而存在和發展的。這些產業,我把它們概稱為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 當前,新一輪的科技革命、產業變革與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在此過程中,知識產權往往對新產業起到一種保障和引領的作用,可以說,現代經濟的發展在某種形式上要依賴于知識產權。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即文化創業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存在交叉和重合,但都具有專利、版權和品牌等重要因素,由此形成下述三個特點: 一是知識產權要素的高密集性。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都具有相關的產權要素,但在產業的命名和分類當中,像知識產權產業以法定的授權來命名是非常少見的。那些發展中國家、最不發達的國家是不可能有這類產業的,而中國可以說與歐美能夠站在一起來推動本國的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發展,表明我們現在的發展達到相當的高度。此外,這類產業要求必須要提供知識產權的專業服務和質量管理。 二是知識產權保護的高依賴性。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以權利的存在為基礎、以權利的交易為紐帶、以權利的保護為后盾,必須依托現代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產業環境和營商環境。因此,保護知識產權就是最好的營商環境。 三是知識產權價值的高成長性。這些以知識產權為后盾的創新活動與高質量發展具有正相關性。創新活動需要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保護創新,也就是促進了高質量發展。 下面,以文化創意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例,談談知識產權的重要作用。 首先是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又稱之為版權業,這個這個產業也是以權利來命名的。中國的版權業在1998年對GDP的貢獻率僅有1.8%,但是到了去年,版權業占GDP比例已經達到了7.41%。在中國,一個產業能夠在GDP中占到4%就稱為支柱性產業。顯然,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是中國的支柱性產業。但是與美國、日本、韓國的相關產業占比還有一定距離。近年來,世界經濟的引擎歸類為版權業。據幾年前的一組統計,全球市值最高的十大企業有六家都是數字化企業,其中美國有4家,分別是蘋果、谷歌、臉書、亞馬遜,中國有2家,分別是阿里巴巴和騰訊。近三年,字節跳動后來居上,其近三年的營收已經超過了阿里巴巴和騰訊。所以說,世界經濟的復蘇和繁榮離不開文化創意產業,也就是版權業。 其次是高新技術產業。這個是產業創新、科技創新相結合的產物,智能化、綠色化、信息化是其基本特征,專利、技術秘密是其主要內涵。21世紀以來,無論是美、日、歐這些發達的經濟體,還是中、俄、印這些新型的經濟體都在搶占產業創新的高地。有專家預測未來的一二十年間,全球將會形成三大科創中心,分別是北美、東亞、西歐。無論是文化產業、高新技術產業,乃至于傳統的農業、建筑業、交通業、運輸業,都有高品牌性的企業,這就涉及到商標問題。一個有核心技術、關鍵技術的專利和技術秘密,同時有相關商標的企業,就可以成長為企業界的常青樹。據統計,現在國際企業的生命周期大概是6至8年,中國企業的生命周期平均為4至6年,超過十年的企業總量不超過30%,百年以上的企業在中國不超過10家,日本有2000多家,法國和德國有900多家。這些能成為常青樹的企業往往擁有這個領域核心技術、關鍵技術的專利,擁有國際知名的品牌。 這里要強調品牌的重要性,它是優質的技術、優質的產品、優質的服務與商標、商號乃至于地理標志相結合的一種產業形態。中國是個商標注冊申請大國,有20多年的時間,中國每年的商標注冊申請量一直是全球第一,占到全球商標注冊總量的55%,但我們商標的影響力、附加值、市場占有率比較有限,要成為國際知名品牌仍需努力。一般來說,國際知名品牌商標的價值超過2億美元。國際知名品牌占到全球有效注冊商標的比例只有3%,但是控制了全球40%的市場份額、60%的銷售總量。在信息化時代,產品的消費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品牌的消費。國際知名品牌的判斷標準一般有四項:該商標商品的海外銷售量占比要達1/3,海外利潤獲取率要達1/4,此外還有相關的消費者對該品牌的忠誠度、信任度。 根據前年的數據,美國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對本國GDP貢獻率達到了41%,相比2012年的34%有了很大提高,而且美國65%左右的出口都依賴于某種程度的知識產權。十年前,我在接受央視采訪時提到,美國有三大“片”影響著全球市場:一是代表美國電影的好萊塢電影片,二是代表美國飲食文化的麥當勞土豆片,三是代表美國芯片文明的硅谷硅晶片。這三大“片”,片片都有知識產權。根據歐洲前年統計的數據,其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占GDP總量已經達到47%,出口90%都依賴于知識產權。美國和歐洲之所以高度重視保護知識產權,是因為他們的核心利益所在。 三、知識產權產業發展的戰略舉措 知識產權一頭連著創新,一頭連著市場。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發展新質生產力勢在必行,推進知識產權產業進步刻不容緩,建議從走出去、走上去、走進去三個方面加以努力。 (一)全球化競爭————走出去戰略 當前,多邊體制受到挑戰,但是保護知識產權堅定不移。中國的產業和企業必須應對全球化的競爭,開展全球化的布局。必須讓知識產權助推中國的產業和企業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目前,WTO控制了價值10000億美元有形的貨物貿易和無形的服務貿易,全球的市場競爭在某種意義上已經集中到知識產權的競爭,專利戰、品牌戰、版權貿易戰是國際市場競爭的常態。 美國大選剛剛塵埃落定,中美經濟關系、經貿關系如何發展還有待觀察。2018年美國公布對華301調查報告,就在特朗普當政期間開啟。在他任職期間,還布了外國投資法案,限制中國資本進入美國市場,頒布了出口管制法案,明確15種技術不能外移。拜登任職期間,頒布創新與競爭法案劍指中國,頒布芯片法案圍堵中國。可以說,中美經貿關系的背后是產業之爭、科技之爭,也表現為知識產權的沖突,呈現出三個特性: 一是長期性。自從1978年中美貿易協定簽訂以來,大大小小的知識產業沖突接連不斷,中美知識產權沖突將會長期存在。 二是復雜性。除了知識產權沖突的法律戰以外,還有人民幣匯率問題的金融戰,關稅問題的經濟戰,臺海問題、南海問題的地緣戰。多種問題,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貿易交織在一起非常復雜。 三是嚴峻性。對于中國產業和企業走出去的國際環境并不能夠盲目樂觀。 因此,要依靠知識產權扭轉切割技術鏈、轉移產業鏈、改變價值鏈的局面,努力掌握核心技術、關鍵技術的專利和國際知名的品牌。 (二)高質量發展————走上去戰略 要讓知識產權助推中國的產業和企業要走向國際高端,走上世界強國的行列。中國是全球制造業體系最為龐大、產能最為巨大的國家。根據聯合國的統計,在制造業39個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中,中國有260多種產品產量、銷量均居全球第一。接下來要解決大還不夠強、全還不夠優的問題。以寧德時代為例,作為新能源行業的“領頭羊”,他們的產品最好,賣的也最貴,體現了大而強、全而優的品牌價值。遺憾的是,我們很多的高科技產品賣出了白菜價,未能實現其專利的附加值,還有很多出口的一般消費品,其品牌的附加值基本沒有。我們現在要努力實現知識產權所產生的附加值。 2015年國務院制定了《中國制造2025》,指出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提出了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第一步,力爭用十年時間,邁入制造強國行列。據有關專家分析,當前制造業的第一方陣是美國,第二方陣是德國和日本,第三方陣是中國、韓國、法國、意大利和英國。中國現在可以說已經是制造強國了。2012年的時候,中國制造業的全球份額第一次超越美國,占全球總量的19.8%,美國退到19.2%,到了前年,我們已經占全球的份額30%,美國退到19%以下。第二步,到2035年,我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目前,中國只有20%左右的產業世界領先和世界先進,大部分產業還處于中端甚至低端,這是必須要改變的,要重點解決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第三步,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制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為了實現這個三步走的目標,我國提出了三個轉變,即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這三個轉變都必須依賴于知識產權。 (三)一體化運營————走進去戰略 要把產業、企業的研發戰略、開發戰略、競爭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與知識產權的戰略融為一體。現在在國際產業界,跨國公司和國際化企業一般依靠兩端:研發、營銷。宏集團創始人施振榮先生在1992年的時候提出了本企業的中長期發展理念————微笑曲線,即研發端和營銷端正如微笑時兩個上揚的嘴角,是可以使企業產生價值的,而中間那段是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結合,不會產生附加值。而知識產權就作用于這兩端,研發成果必須要有版權、專利、技術秘密加以保護,否則這些技術也可能被他人所掌握。只有擁有這三樣知識產權,才可以在產業布局方面掌握控制權,在企業競爭過程中掌握主導權。營銷端同樣需要知識產權,只有擁有商標、商號、農產品的地理標記等知識產權,才可以掌控市場的分配權、產品的定價權。能夠成為業界領袖的大公司,憑借的就是這兩端的知識產權。因此,企業的發展、運營一定要跟知識產權相結合。知識產權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制度體系,除了版權、專利和商標,還有其他的知識產權,比如說技術秘密、地理標記、植物新品種、集成電路等等,需要一體運營。 一方面,要形成知識產權的專利聯盟。中國企業出海走向國際市場要抱團取暖,而不宜在海外自相爭斗。在DVD的電子時代,韓國企業、日本企業、美國企業,包括荷蘭企業,組成了所謂的3C聯盟、6C聯盟,對內專利交叉許可,對外保護產權、收取費用。我們很多的中國DVD企業生產一個播放機要給8美元,多的要給30美元。所以知識產權的專利聯盟對抱團出海、走向國際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方面,要組建知識產權的標準聯盟。一般來說,三流的企業賣力氣,二流的企業賣產品,一流的企業賣技術,超一流企業賣標準,得標準者得天下。華為為什么能夠跟高通抗衡,因為它是5G標準的制定者。昨天我在寧德時代,動力電池大家都有,也有競爭對手,但是這個產品的技術標準、安全標準能夠轉換為專利,就能夠有話語權、控制權。所以我們中國的企業,不管是“頭部”企業還是小型冠軍,一定要盡可能掌握這個行業和領域的技術標準,這個標準本身就是知識產權。 總的說來,世界在變,但是我們應該抱定初心,堅持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更加深入的市場機制改革,更高質量的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更加有效的知識產權戰略推進。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