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先聽聞作家貞堯仔要創作《身邊的老子》,十分期待也很好奇,他究竟會如何闡釋?《道德經》五千言,幾乎就是一個箴言集,像“上善若水”“知其雄守其雌”“無為而無不為”“柔弱勝剛強”等,都是大實話,燦爛了蕓蕓眾生;它又是碎片化的,像一段段源代碼,如是老子在《道德經》第一章就告訴我們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不可知、不明覺厲,如何接著老子留下的命題往下說,讓古老的哲學煥發活力?如何在新的時代把經典著作通俗化、大眾化、時代化?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挑戰。 工作之余,貞堯仔歷經數年潛心創作,終成《身邊的老子》這一巨作?!渡磉叺睦献印烦蹩礃銓崯o華,是81則對應《道德經》八十一章的哲學隨筆。作者從身邊與老子有關的所聽、所見、所思,悟成、悟敗、悟生、悟死、悟得、悟失、悟財、悟順、悟逆,如數家珍、如寫家書,生發出一則則精妙的剖析與論述。每則雖不到1000字,卻獨立成章又相互關聯,構成“微哲學”矩陣。更難能可貴的,作者從歷史和經驗里,在傳統與現代、理想與現實、個體與社會的張力中另辟蹊徑,證成其道,寫成3萬多字《老子的人生哲學及其現代啟示》哲學專論,形成兼具學術深度與實踐溫暖的老子文化解讀體系。 在他前期哲學作品《尋求平衡》中,作者已然形成“以生活現象反觀哲學本質”的方法論自覺,這種實踐哲學觀在《身邊的老子》中進一步升華。作者以“詩化哲學”的獨特路徑、解剖麻雀式的解讀策略,將《道德經》的哲學體系嵌入現代生活進行文化整合。這是一個跨度非常大的認知活動,作者在樸實的口語和深刻的哲思之間切換,把常識性的論點放在深思性的描述里,運用還原和辯證法,不斷推到我們的意料之外、邏輯之中。 貞堯仔打破“道不可言說”的傳統闡釋定式,用音樂十二律、二十四節氣等本土文化符號建構“道”的認知模型,將“大音希聲”轉化為五聲音階的和諧共振,把“周行不殆”具象化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生命輪回。他寫道:律管有形,十二律無形。無形成大道,大道無形,大道至簡、大道為公,這是眾妙之門。道在悅,不在說,“無形之氣場,成萬千氣象”。作者借助具象經驗抵達“道”的抽象本質,例如以福州華林寺的榫卯結構來映照人與人交往的準則,印證老子所言“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的大德,不僅保留了原典的形而上特質,更賦予其充滿生活質感的審美維度,讓讀者在熟悉的日常場景中感受到古老哲學的魅力。 道作為人生的最高精神追求,核心是“復歸于樸”。“樸”是老子文化思想的一個重要概念,強調要“抱樸”“守樸”。如何理解“樸”?這也是作者在書中衍伸最多、重疊最多、滲透最密的部分。作者指出:“只有自己才是自己,自己本來如此,保持樸的狀態”。萬物還沒產生的時候,只是一片虛靜,“虛靜”恰可以用來描繪樸的狀態。書中大量運用“微距鏡頭”般的描寫來重現“致虛守靜”“見素抱樸”的場景:母親生火燒柴煮飯時“拉著風柜(風箱),灶火歡呼跳躍”的日常場景,母親的教誨“樸素為人,老實做事”,借助風箱作用原理升華出“守虛靜,放空自己”的道理;父親帶領村民討海時觀察潮汐規律的勞作場景,彰顯“道法自然”的實踐智慧;在海邊生活時,面對臺風來襲時的避險本能,直觀印證“柔弱勝剛強”的生存法則。針對當代社會功利主義盛行,作者提出“反向成功學”的嶄新命題:真正的成功不是占有更多資源,而是像嬰兒般保持“骨弱筋柔而握固”的生命狀態,“慎終如始”,能做他人不愿做之事,不貪求難得財貨,學習無為清靜,具備更多堅守、更嚴自律和更高素養。這種詮釋顛覆了世俗成功標準,重建了價值評判體系,為現代人指明了一條回歸本真、追求內心寧靜與自我完善的精神之路。 老子常以“母親”比喻“道”之外,還有一個特別的喻體就是“水”。作者借用水“性”來論說道之“德”,《身邊的老子》彌漫著水的靈動意象。作者說:“最善的人像水一樣。”水的根本特性是循道而流,順應自然而行,作者以此為喻,提出滴水穿石,無為之有益,不刻意為之。上善若水、正言若反,“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百川入海,海匯百川,是順其自然,關鍵在于“歙歙為天下渾其心”,收斂私欲私心,使天下萬物歸于純樸。人應像水一樣,甘心居于卑下的環境,心胸寬廣,待人真誠、信守承諾,不斷積蓄力量,才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作者以閩劇的“丑角”為例,他們雖然臉面被丑化、行頭粗布爛衫,但總博得滿堂喝彩,掌聲雷動。作者以此分析提出:“寵為下,系身外物,應置寵辱于度外”“人之大患,在于把自己看得過于珍重”。要簡單生活,不妨去老子所描述的境界中去洗一個澡,歇一會兒涼,以脫去塵勞,讓心靈回歸純凈與質樸。 作者指出,在信息化時代浪潮的沖擊下,人應當如何真正地生活而不會被各種虛妄的價值所迷誤?在漫漫人生路上,我們面臨的強大障礙和潛在危險,其實不在于外部環境,而在于自己內心。人們需要以自我為主體進行自我省察和反觀,達到一種獨立自主的精神境界。 作者把自己的生命、經歷都放入了書中,他深入剖析老子“無為”概念的雙重性:“無為”是“自然”的投影,是價值應該的自然;“無為”又是“無不為”,是“不妄為”,是“善為”,進一步追問其作為方法論在個體修養與治國理政中的具體展開與實踐路徑。作者細致分析“無名之樸”“儉嗇”“寡欲”“貴柔”“戒矜”“為而不有”等老子人生哲學所倡導的至高境界,試圖打通他們與現代社會的關聯,論證“儉嗇長久之道”“柔弱處世”等理念對個人修養、社會創新、市場經濟倫理、廉政建設、為官之德等領域的深遠啟示,探索傳統文化資源應對當代功利主義困境的無限可能性,為現代社會的發展提供一份來自古老智慧的解決方案。 作者的文化自覺還體現對如何認識和把握“道”的方法和策略的闡釋上?!暗馈弊鳛槿松淖罡呔褡非螅恰坝小迸c“無”的統一體。大道總是隱隱不顯,無名無聲,但可以以辯證法來推理和逐步靠近、認識它。作者從正反兩方面論述了老子人生哲學的辯證法,通過對柔能克剛、謙下不先、不爭之爭、欲取姑與、無私成私、守靜制動、無為而為等人生辯證法的論述,揭示老子“反者,道之動”思想體系對矛盾命題的深刻洞察與經驗智慧,其精神實質看似消極,實則蘊含著足夠積極的力量,體現了《道德經》對后世子孫溫暖的關懷。 貞堯仔在工作之余長期研究老子,對之朝思暮想,使其“六經注我”,為我所用。他的敘事極具親和力,對所講之事所敘之理掰開了揉碎了,清清楚楚講透,不附帶過多的價值判斷,不歸做強硬的精神灌輸,既出人意料又自成體系,讓人拿起來就放不下。本書在藝術表現層面,小說家許可的序、書法家王來文的題字、畫家張永海的畫作、書法家柯少巖的插圖構成本書視覺哲思系統,與文字相得益彰,形成互文關系,音樂人江洋為本書譜曲《在》和《心》,這種“文質彬彬”的創作策略,使本書突破單一文本的限制,構建起立體化的文化闡釋空間,契合當今輕閱讀的時代需求,為讀者帶來一場視覺與心靈的雙重盛宴。 若干年前,我的內心產生了跟生命體驗、人生經歷如鯁在喉的問題,便開始關注《道德經》,收集并研讀了多種版本的《道德經》解讀,但一直沒太讀懂它們。年歲漸長,這些日子利用假期靜心研讀《身邊的老子》,往內心去看去感受老子文化深層、根本的東西。我驚喜發現,這里不僅有平常人情世態的深險湍流,有“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的內心清明,更讀出有“紫氣東來”的豁然開朗。仿佛置身于一片微芒的紫色中,再次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溫暖關懷。我相信,它會在更多讀者心中種下智慧的種子,去擁抱那充滿希望與光明的“紫氣東來”之境。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