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上“警事”百味,不知不覺品嘗了不少種味道,苦辣酸甜,讓人柔腸百轉。 “苦”的歷練 初嘗“苦”時難以下咽,細細咂摸,卻藏著回甘。 黃劍輝是南安市公安局交警大隊一名交通事故處理民警,平日里接觸最多的是亡人交通事故,前期的民事調解最難也最關鍵,常常是交警在試圖講解相關程序時,家屬情緒激動,謾罵與指責讓人腦袋嗡嗡作響。一次溝通不行,那就兩次,甚至十次、二十次……最終,在一遍遍“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的溝通下,才會取得家屬的信任,順利完成事故處理工作。 前不久發生的一起交通事故,死者家中僅剩孤兒寡母,由于雙方在賠償金額上有爭執,調解曾一度陷入僵局。黃劍輝暖心攙扶著那位孤獨的母親走出調解室,在安靜的角落傾聽她痛徹心扉的哭訴,她的情緒慢慢平復下來,從一開始情感上的對抗逐漸轉化成理智上的認同。調解圓滿達成協議后,那位母親撐著桌子顫顫巍巍地站了起來,黃劍輝伸手去扶她時,她堅定地擺了擺手對他說:“警官,謝謝你的鼓勵,給了我希望,為了年幼的孩子,我要自己站起來。”那時候我才明白,苦中蘊含著厚重的情感,也孕育著勃發的力量。 “辣”的動力 青春,是一腔熱血的辣,力道遒勁,余味不絕。 去年盛夏,車管查驗崗的輔警林志超,因在高溫環境下連續工作,暈倒在查驗車輛旁,經短暫休息恢復過來后,他二話不說又繼續投入工作,胸前的團徽在烈日下綻放光芒。 “我最怕熱,一熱就容易中暑,不過多喝點水,再配一瓶正氣水就好了。”執勤間隙,“00后”鐵騎隊員岳子蕾擰開礦泉水瓶,就著藿香正氣水,三大口便一飲而盡。 而事故處理中隊民警陳建佳對“辣”的理解,更多是源于一些群眾的不解和批評,盡管有些話可能聽起來不入耳,但這些不滿意恰恰就是對我們工作的鞭策和動力。那天,石井鎮發生一起事故,受害者家屬情緒異常激動,陳建佳一如既往地耐心安撫家屬情緒,向家屬解釋交通處理流程和相關交通法規,主動協調司法、調委會、保險等單位,組織雙方當事人就交通事故賠償金額進行調解。幾經周折,最終達成調解協議。后來,當事人將一面印有“熱情調解 執法公正”字樣的錦旗送到南安交警大隊,表達對經辦民警的感謝。那時候我才明白,小小錦旗,既是責任更是鞭策,也許這就是“辣”在生活中不斷被翻炒后端出來專門刺激感官和脾胃的那道菜吧! “酸”的無奈 酸,是一種微妙而豐富的滋味,不會讓人覺得受不了而一下子放棄,也不會讓人覺得舒適而止步不前。 每天早上七點整,鐵騎隊準時開展一天的執勤工作,身上佩帶的警務裝備重達10斤,路面執勤超9個小時,平均每人每天騎行40多公里。炎熱夏季,厚重的騎行服顯得格外悶熱,每每歸來時已是汗水浸透,而高速運行下的摩托車,車身溫度極高,這種“內外烘烤”的執勤狀態對鐵騎隊員的身心都是極大的考驗。那些背后的故事,讓人心生敬佩,卻又泛起絲絲酸楚。 2022年國慶執勤期間,車管中隊輔警姚梅琴的“主戰場”在市區繁華路段長安街路口,家中兩名幼童只能由老人照顧,在責任面前她爽約了與孩子們的動物園之旅。“每次我們倆一出門,孩子就說你們又不要我了。”這句話聽著像開玩笑,但確實是許多雙警家庭的無奈,每每回想起對親情關照的缺失,疲倦時難免會心頭發酸。 那時候我才明白,身著警服,心有錦緞,承擔了這份職責,有時就需要舍棄很多東西,只能將那些苦澀與辛勞凝聚成的辛“酸”滋味,慢慢品嘗。 “甜”的果實 每次在車管所服務大廳,總是能遇上許多精彩紛呈的故事,在秉公執法的前提下,只要能幫助到每一位群眾,心里都是“甜”的。 2022年8月26日,熙熙攘攘的服務大廳逐漸安靜了下來,一位男子走到駕管窗口輔警黃玉紅面前,向她遞來一張寫滿表揚和感謝的紙張,鄭重其事地面向她敬了個禮,黃玉紅還沒反應過來,該群眾已經笑著轉身離去。 2022年11月29日,南安交警大隊收到一封來自重慶市民韋先生的感謝信,感謝民警及時伸出援手幫助他解決處理異地交通違法行為的難題,薄薄的信紙上承載著滿滿的謝意。“我非常感謝你們為民服務的務實作風,非常感謝你們為百姓排憂解難的為民情懷,作為一名外地市民,我真誠的發自內心地向你們致敬!” 今年2月13日,南安市區美林橋北側路段一名男童因抽搐嘔吐昏迷不醒急需送醫,女鐵騎岳子蕾“咆哮式”緊急開道搶救生命。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原本需十幾分鐘的路程,僅用4分鐘到達,為該男童成功脫離危險贏得寶貴的治療時間。該事跡迅速霸屏,網上好評如潮,社會反響強烈。那時候我才明白,車流中穿梭的每一幕身影,為群眾蹲下的每一個身軀,呼嘯疾馳的每一輛警車,焦急嘶啞的每一聲喊話,細細想來,都將是人生記憶里的一場回甘。 臺灣作家林清玄說,甘、苦、酸、辛、咸既是人生五味,我們就難以只揀甜的來吃,別的滋味也多少會嘗一些,如果是不可避免的,就歡喜地吃吧!我深以為然,因為路上“警事”百味,人間煙火最可親。 (作者單位:南安市公安局交警大隊)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