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扇門巧解“千千結” ——莆田鎮海街道綜治中心創新模式實現年調解成功率超98% 困擾居民多年的內澇難題得以根治,農民工被拖欠的50萬元工資一周內全額到賬,鄰里間的爭執在“拉家常”中煙消云散……在莆田荔城區鎮海街道綜治中心里,每天上演著矛盾化解的“暖心故事”。作為基層社會治理的創新實踐地,鎮海街道綜治中心以“一站式服務”破題、“多元化調解”發力,將矛盾糾紛化解在群眾“家門口”,成為新時代“楓橋經驗”具體化實踐的生動縮影。 走進鎮海街道綜治中心,“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的布局一目了然:群眾接待區情意融融,糾紛調解室各具特色,公共法律服務區隨時為群眾答疑解惑。這里整合了綜治、公安、信訪、司法等部門力量,更吸引了“兩代表一委員”、行業調解組織、退伍老兵等多方社會力量入駐,構建起“橫向聯動、縱向貫通”的治理網絡。 “以前跑多個部門才能解決的事,現在來這里‘一站式’就辦好了。”不少群眾感嘆道。綜治中心推行“一站式接待、一條龍調處、一攬子化解”服務模式,從訴求登記到糾紛調解、法律援助,全流程閉環管理,讓群眾告別“多頭跑、反復問”的困擾,真正實現“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 轄區群眾龔女士的祖屋因為臺風坍塌,禁建區政策限制讓她陷入“無家可居”困境。入駐綜治中心里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化身“政策翻譯官”,專啃“硬骨頭”。他們聯合處級領導下沉接訪,提出“原址原墻加固修繕”方案,28天內既守住安全底線又不碰政策紅線。 老舊小區加裝電梯時住戶分歧嚴重,代表委員逐戶走訪、平衡利益,推動項目從“難產”到“順產”,這種一站式服務成為社區治理的典型范例。 針對基層矛盾的復雜性、多樣性,鎮海街道綜治中心打造了一套“量體裁衣”的調解矩陣,不同類型的矛盾都能在這里找到“對癥解法”: “阿武調解室”社區調解員林君武的“調解經”樸實卻管用:“遠親不如近鄰,有事咱坐下來好好嘮。”不久前,面對因樓道雜物引發肢體沖突的鄰居,他沒有生硬說教,而是從兩家曾互相幫忙的“暖心事”說起,帶著雙方清理樓道、張貼文明公約。如今,曾經的“斗氣樓道”成了“文明示范角”,“熟人調解”讓法理情在社區里溫暖流淌。 社區綠化改造時,梅峰社區部分居民擔心樹木遮光強烈反對。“陽光議事角”搭起協商平臺,公共事務“大家議”,設計師帶著圖紙現場答疑,居民圍著沙盤提出20余條建議。從“吵得面紅耳赤”到“共同畫藍圖”,最終方案調整綠植布局、增加透光設計,獲得全票通過。“自己參與定的方案,咱打心底支持!”居民的認可,正是基層民主協商的最佳注腳。 一群退伍老兵組成的“老班長信訪工作室”,用軍人的擔當啃下“硬骨頭”。英龍社區水關頭小區自建房小區臺風天內澇十年,老兵們走街入戶,協調施工時主動穿上反光背心當起“交通協管員”,連續奮戰,曾經的“內澇區”變成“安心區”,居民送來的錦旗是對他們最好的褒獎。 當38名農民工因50萬元工資被拖欠一籌莫展時,綜治中心立即啟動應急機制:一邊安排心理疏導員安撫情緒,承諾“絕不拖欠一分錢”;一邊聯合司法部門給企業負責人“算法律賬”“算信用賬”,協調金融機構開辟“綠色通道”解決資金周轉難題。一周后,農民工們在工資發放表上簽下名字時,眼眶泛紅:“沒想到政府比我們還著急!”企業負責人也深受觸動:“以后一定按時發薪,不給社會添麻煩。”治理效能暖民心,數據見證“真成效”。2024年以來,鎮海街道綜治中心交出亮眼答卷:累計受理矛盾糾紛140件,調解成功率98.25%; 接待群眾咨詢來訪521人次,化解信訪積案37個、初信初訪21件; 群眾送來40面錦旗,每一面都寫滿信任與感激。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