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人才鍛造廠”到“平安生產線” ——龍巖市公安局新羅分局“警營夜校”靶向施教煉精兵 “警營夜校是執法能力的‘充電樁’,提高政治站位的‘導航儀’,更是公平正義的‘助推器’。”3月6日,在龍巖市公安局新羅分局首期“警營夜校”開班儀式上,分局黨委委員、政工室主任劉春鈺在開班動員中點明夜校的使命。 新羅分局創新打造“警營夜校”,以“靶向施教”破解傳統培訓難題。通過構建“政、法、理、技、心”五維賦能體系和“精準篩選、動態淬煉”機制,如今,這所夜間學堂已成為民警口中“提站位、解難題、強本領”的實戰課堂。自今年3月以來,該局每周四晚定期開設夜校課程,已連續舉辦10期,共培訓民警輔警500余人次,為民警輔警能力提升搭建堅實平臺。 靶向破題:精準施教解困惑 “以前處理尋釁滋事案件,定性取證心里總沒底,生怕程序卡殼、證據漏項。上課后,思路一下亮堂了,從現場勘查到筆錄制作,每個環節的關鍵點都標得明明白白,現在辦案更有底氣了。”一名新警的感慨,道出眾多學員的心聲。 這正是新羅分局“警營夜校”的核心特色——精準靶向施教。夜校摒棄傳統“大水漫灌”、單向“補針式”培訓方式,創新構建精準篩選和問題導向的“雙軌篩選”機制,一方面,針對近三年新警開展“源頭培塑”;另一方面,鎖定當前執法質效薄弱環節實施“短板攻堅”。 每周四晚,由政工室牽頭搭臺,既有刑偵、法制等警種的“實戰派”骨干登臺拆解案例,也有專家、高校教授現場釋疑解惑,讓“問題”與“解答”精準對接。 課程的設置直擊工作中的痛點難點疑點,拒絕照本宣科。該局副局長鐘啟文的《規范化執法》深入剖析接處警程序和文書的制作要點,把執法全流程的“易錯點”掰開揉碎講透。這種“缺什么補什么”的模式,形成新警“發現問題——課堂破題——能力提升”的閉環,實現“帶著問題來,揣著答案走”的培訓效果。 五維筑基:融合賦能強本領 夜校跳出“單科教學”的局限,首創“政、法、理、技、心”五維賦能融合模式,鍛造“警務能力生態矩陣”。這一模式并非簡單的課程疊加,而是打造全方位能力提升平臺。 以“政”鑄魂強根基,夜校將政治素養作為“第一必修課”,開設系列政治理論課程,結合公安工作實際深入解讀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強化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以“法”立規穩主干,法制大隊大隊長陳普勝的《故意傷害案件分析》、民警張鈴的《如實受立案規范》等課程,筑牢法律基石;以“理”破題強枝干,民警劉志鵬、黃坤宏圍繞涉警投訴處理、輿情偵查等內容,培養風險預判思維;以“技”提能茂枝葉,巡特警大隊王奡冉教官的《持刀警情處置及警組協同》課程,強化實戰戰術能力;以“心”護航潤生機,民警章晨睿通過《紓心暖警》課程,淬煉學員職業抗壓內核。 “政治判斷力就是辦案的‘羅盤’。面對復雜警情時,多想想‘為了誰、依靠誰’,處置方向自然不會偏。”學員們的感悟印證了模式成效。“這些課程就像‘及時雨’,讓我學會提前預判風險點,處理涉警投訴時溝通更順暢,能有效避免矛盾升級。”網安大隊民警陳婕感慨道。 動態淬煉:嚴考實評促提升 為讓“警營夜校”真正成為能力提升的“熔爐”,夜校實行優進劣汰機制,階段性“淬火”檢驗成效,用動態調整激發動力,最終實現“熔爐煉真金”的目標。 4月24日,“警營夜校”舉行階段性考試,對60名學員的政治理論、法律法規、實戰技能掌握度進行數據化畫像。依據成績實行“能者進階、弱者強化”的動態輪訓機制,實現學員池的“活水循環”,并通過嚴格考試鑒定,不合格的學員將進行補訓。 “考試不是終點,而是優化培訓的新起點。”劉春鈺主任強調,“考試結果將直接用于調整教學計劃,確保培訓精準有效。通過考核讓‘熔爐’始終保持高溫——能者更強,弱者跟上,整個隊伍的能力才能‘水漲船高’。” 此外,教官授課實行評議打分制,學員從教學形象到學習效果六個維度給教官打分,形成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 實戰顯效:學用轉化見真章 “警營夜校”的成效已在實戰中得到驗證。今年上半年,新羅分局圓滿完成13場重大安保警衛任務,監督管理各類商業活動、民俗活動等66場次,實現“零事故、零差錯”的安保目標。6月20日,新羅分局在24小時內抓獲一名潛逃28年的命案在逃人員,而專案組精干警力正是參加“警營夜校”的學員。今年以來,先后有13名民警受到市區級各類表彰獎勵,選派的夜校成員組團參加龍巖市公安局紅藍對抗輿情演練獲得佳績。 “在夜校學習期間,我接觸到許多前沿的法律知識和先進的辦案理念。我現在處理網絡犯罪案件時更加得心應手,能夠快速準確地固定證據,為案件的偵破提供有力支持。”西陂派出所民警吳國強深有感觸。 “從‘人才鍛造廠’到‘平安生產線’,我們將繼續以‘警營夜校’為支點,打通能力轉化的最后一公里,淬煉守護平安的新時代精兵。”新羅分局局長鄭炎輝如是說。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