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山腳下守初心 ——莆田涵江法院白沙法庭用司法溫度化解千千結 法潤青山麓,和風滿白沙。近年來,莆田涵江法院白沙法庭扎根山區腹地,以創建“楓橋式人民法庭”為紐帶,用初心化解紛爭。從守護生態環境的司法擔當,到建立山區金融司法服務站探索多元解紛,白沙法庭以堅實有力的司法服務,在青山綠水間譜寫“楓橋經驗”的新篇章。 多方聯動止紛爭 “太感謝您了法官!要不是您一趟趟幫我們調解,我們這欠款不知道啥時候能有著落!” 近日,康某來到白沙法庭,將一面印著“耐心解紛爭 司法為人民”的錦旗送到承辦法官手中,真摯地表達了對承辦法官恪盡職守、巧解紛爭的感激之情。 2020年至2024年間,陳某多次向康某購買塑料顆粒。由于貨物交易時間較遠,且交易頻繁,原告康某留存微信聊天記錄的手機遺失,現存供貨單與對賬單明細未能完全吻合,雙方對尚欠貨款數額各執一詞。 受理案件后,該案的承辦法官黃暉沒有一判了之,而是積極促進雙方調解、促成矛盾化解。最終,被告陳某同意拿出與原告康某2020年至2024年間的微信聊天記錄。 黃暉仔細梳理微信聊天記錄、供貨單與對賬單,積極平衡雙方利益訴求,引導當事人從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提出切實可行的調解方案。經過多日的不懈努力,最終促成雙方達成調解協議。 近年來,白沙法庭積極與司法所、派出所聯動,探索成立“綜治+”多元解紛平臺,緊盯與群眾聯系緊密的社會治安、矛盾糾紛、便民利民等突出問題,積極延伸審判職能,實現源頭“聯動防訟”、糾紛“聯動化解”,促進矛盾糾紛化解在當地,化解在萌芽。 金融解紛促和諧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信用卡消費成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消費方式。而信用卡消費在便利生活的同時,也極易引發糾紛。 2023年,陳某因家庭生活所需,向某銀行申請辦理一張信用卡。陳某透支消費后,未能按時足額還款,造成逾期未還款。隨著時間的推移,利息、違約金等費用不斷累積。某銀行經多次催收未果,遂將陳某訴至白沙法庭,要求其償還信用卡欠款本金、利息及違約金等共計2萬余元。 受理案件后,鑒于案情事實清晰、爭議不大,該案的承辦法官在征得雙方當事人同意后,依托白沙法庭設立的“金融司法服務站”平臺,啟動金融糾紛快速處理機制,組織調解。 調解過程中,法官充分運用金融案件要素式起訴狀的優勢,圍繞信用卡申領、合約核心條款告知、透支本金金額、利息與違約金計算標準、還款記錄等關鍵要素,逐一與雙方當事人進行核對。 在核對的過程中,法官了解到陳某對銀行的訴訟請求及基礎事實無異議,其逾期未還款主要是因傷病導致收入驟減、經濟陷入困境所致,雖有還款意愿但無能為力,希望銀行能體諒其困難,酌情減免部分費用,并給予一定的寬限期籌措資金。 在深入了解陳某的家庭實際困難和經濟狀況后,法官一方面從法理出發,向陳某釋明逾期不還的法律責任及可能產生的嚴重后果,引導其正視問題,積極履行還款義務;另一方面,基于陳某的現實償還能力,勸導銀行從化解糾紛、服務群眾的角度出發,給予陳某合理的還款期限。 經過承辦法官專業、耐心、細致的調解工作,最終促成雙方互諒互讓,達成一致調解意見。 該案的成功調解,是白沙法庭深化運用“金融司法服務站”平臺、推廣金融糾紛快速解決機制的生動實踐。近年來,白沙法庭充分發揮“金融司法服務站”平臺效能,創新推廣適用金融案件要素式訴狀及要素式裁判文書機制,提升金融糾紛解決的效率與質量,2024年度共審結金融類案件104件,涉案標的3986.23萬元,提供金融法律咨詢服務18件次。 法治種子播山間 白沙法庭立足山區實際需求,將司法服務與普法宣傳深度融合,以“送法進山區”為抓手,持續開展多樣化普法活動,讓法治的種子在山鄉沃土生根發芽,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法治動能。 針對山區青少年法治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的現狀,白沙法庭主動擔當,織密校園法治防護網。 今年以來,白沙法庭法官先后深入涵江區大洋學校、新縣中心小學開展校園反欺凌專題講座。法官化身“法治導師”,以鮮活案例為教材,從校園欺凌的界定、危害及應對策略、維權途徑,用生動鮮活的語言為孩子們帶來沉浸式法治教育。活動中,法官還精心準備了漫畫版普法宣傳材料,讓法治意識在潛移默化中浸潤童心。“原來法律離我們這么近!”一名學生感慨道,“以后我也要當守護正義的小衛士!” 在憲法宣傳周期間,白沙法庭聯合司法所、派出所到白沙居委會開展普法活動,用“方言土話”講清“法律道理”。面對村民“土地邊界爭議如何解決”“被拖欠工資怎樣維權”等實際問題,法官耐心答疑解惑,鼓勵群眾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 近年來,白沙法庭緊扣山區法治建設需求,深耕普法工作,通過創新“法庭+派出所+司法所”聯動普法模式,聚焦山區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常態化開展“送法進校園”“憲法進鄉村”等特色普法活動,讓法治春風吹遍山區的每一個角落,為山區和諧穩定發展筑牢堅實法治根基。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