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讀孫伏園《關于魯迅先生》,有一個情節似鮮為人知:1924年,當魯迅得知《吶喊》出版后,《狂人日記》被編入中小學教材后,感到極為擔憂,他很不愿意讓心智尚未健全的孩子們讀到那些處處“吃人”的陰慘寒涼的作品。魯迅說:“中國書籍雖然缺乏,給小孩子看的書雖然尤其缺乏,但萬想不到會輪到我的《吶喊》。” 眾所周知,《吶喊》是魯迅的扛鼎之作,被茅盾譽為“中國革命文學的第一燕”,尤其是那篇《狂人日記》充滿著反封建的憤激之情,那聲“救救孩子”振聾發聵!然而,在魯迅看來,《狂人日記》在暴露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弊病時,畢竟多了某些赤裸裸的陰暗面,中小學課堂上宣講那些兇狠、仇恨、暴力的東西只能讓孩子們看到血腥、丑惡、殘酷和絕望的一面;他建議中小學課本應當多選擇一些充滿理想、光明、善念和愛心的作品。 如今換了人間,但魯迅所擔憂的狀況依然存在,他的建議還是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 本世紀初,有位名叫蘇三的網民曾經寫了《給小學六年級課本編寫者判卷》,認為:“課本非但缺乏美感,而且充滿了殘缺的意象,課文展現的是一個不安而悲慘的世界。這對于少年時期的孩子們來說,可能會有一定潛在的心理損害…………我常常有感于中國學生的思想過于復雜,學習的負擔也過重了一些,往深里想,這是一種不自覺的人生殘害。”20年來,中小學課本幾度修編,有所改觀,但林林總總的圖書界呢,現如今給孩子們看的書不再匱乏,可說是鋪天蓋地,那些宣傳暴力、流露恐怖、鼓吹邪惡、描寫兇殺的兒童讀本觸目即是,而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對世界的基本認識和基本態度,從美好的視角想象人類的前途、追求生命的意義,體驗人類的善良、尊嚴、誠信、悲憫、博愛等文明稟賦,則顯得矮化、淡化、虛化。 或曰:“世界不乏丑惡,人性自有陰暗,難道要向孩子隱瞞這一基本現實么?”非也!問題的癥結在于:在哪個人生階段、以什么方式對孩子進行這方面的教育。我認為,中小學處于一種基礎教育的人生階段,其首要任務不是批判,而是建設;不是展示人類罪惡,而是將一顆愛與尊嚴、理想與詩性的種子深植于孩子們的心田,讓他們的世界充盈著陽光。當他們的理性能力日趨成熟、對生活的熱情和對生命的熱愛日漸建立,再作陰暗體驗、悲慘審視、丑惡評判,繼而認定價值取向、感受責任擔當、奉獻心智力量,就會成為盧梭所說的“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孩子們精神世界的形成,除了接觸社會、模仿父母外,主要是靠基礎教育,以培養其向善的愿望和向美的悟性,這也許就是魯迅當年疾呼“救救孩子”的題中之義。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