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得子《勞改農場》 一個人可以痛苦、彷徨到什么程度?在痛苦不堪、近乎崩潰的時候,咬牙堅持下去,對一個人有著超凡脫俗的重生感。這大概就是我讀《勞改農場》的一個感受。 本書作者得子17歲時就在安徽省白湖監獄管教三中隊工作,那些激情澎湃的歲月未曾湮沒于歷史的足音中,而是沉淀為不可磨滅的人生記憶,烙印成此生最執著的信仰。從某種意義上說,不是得子選擇了《勞改農場》,而是《勞改農場》成就了得子。從這段歷史里,他不僅發現了寫作的源泉,還發現了寫作的旨歸。那些沁人心脾的文字敏銳直接地把握住了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心理,有關生活、勞動、戀愛等等故事,都在勞改場所這樣一個特殊的環境中發生,離奇曲折,驚心動魄,極具傳奇性。 《勞改農場》從建國之初一批轉業軍人帶領犯人將黃泊湖圍墾成勞改農場寫起,跨度近半個世紀,詮釋了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在其層層疊疊展開的描述中彰顯著三代監獄民警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工作、感情糾葛,他們的需要和追求、歡樂和痛苦、認同和取向。透過這些信息,我們可以直接感受到中國監獄民警忠誠樸素卻又錯綜復雜的精神狀態。 長期以來,監獄民警的人生似乎被一概的文藝形式所忽視,甚至可以說,幾乎只是模模糊糊存在過的群體。而我知道,他們的人生中有頗多值得深情抒寫的故事。我曾以疫情防控期間,監獄的高墻電網為題,寫過一首詩《墻》:“昨日與今天/以無數片斷在這里重逢/有人永失父親/有人缺席產房/有人錯過團圓/他們被時光敲打成鋼鐵/像一點點燭火/洗掉染塵的光陰/安靜地學會隱姓埋名/春天戒掉百花/道路戒掉遠方/手機戒掉網絡…………”中國傳統文化提倡,可以通過實用的立德、立言、立功來實現自我價值。但是這條路走到極致,就是一種苦行僧般的生活。苦行就是和人性斗爭,很崇高也很艱難。但是你一定可以想像,經過并克服這種挑戰的群體,它的底層精神一定得到了強力鍛造。 什么是一個群體的底層精神?一個群體的底層精神,不光要看它源頭上吸收了哪些內容,更重要的是它的生長過程,是不是能夠將這些東西進一步激發、整合、強化。看看歷史,商鞅變法特別能說明問題,自上而下移風易俗,很短的時間就可以改變全民的精神面貌,脫胎換骨一樣。有一部書《中庸衍義》,是明朝學者夏良勝所著,它摘錄過一段評價商鞅變法的話。大意是,商鞅變法之后,等到呂不韋做秦相國時,招攬門客編寫《呂氏春秋》,把書稿公布在咸陽城門,貼出布告說,只要有人能把書稿增減一個字,就給千金重賞。今天我們再來看這部《呂代春秋》,也不是那么的完美無缺,但當時秦國人在商鞅變法的積威下,就算想提點意見,終于也不敢提了。 換個角度來看,有一句俗話叫“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現在我們對監獄民警有一些總體印象,比如盡職、講效率、講法治,組織性、紀律性等等。他們把勞改農場那段歷史形成的組織文化,像集體主義和服從意識,強調嚴格的紀律和自律,自然就吸收進來了。他們日夜在犯罪改造的現場,更加明白,當一個妄念的種子植根在你的心中,那么你的虛榮、猶豫不決、能力不足會為之灌溉,使之成長壯大。你會一點一點被之控制,最后忘記了初心,行動偏離了方向,直至身不由己。好的警察要同時具備兩種素質:首先是專業本領過硬,在緊要關頭,果斷勇敢而不畏懼。其次是好警察要有強烈的同理心,能夠用悲憫的視角理解犯罪,看到人類痛苦的根源。 中國監獄自成立以來,黨和國家賦予它“將罪犯改造成守法公民”的內涵。當我們把目光投向這支完全可以信賴的具有鋼鐵般意志的隊伍,在高墻電網內,在這一個特殊而不為人知的戰場,面對封閉而壓抑的環境,考驗的不僅是身體、堅韌的毅力,更考驗的是作為人民警察應有的責任與擔當。我粗淺的筆不能深挖監管場所安然無恙的背后無數在奮力支撐的付出、奉獻和犧牲,民警們的大愛!謹以此小文,向得子致敬!向監獄民警致敬! (黃麗云 作者單位:福建省司法廳)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