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聚有時,分離亦有時。轉眼,又是一年畢業季。 十年前的6月,我唱著跑調的《鳳凰花開的路口》,在“時光的河入海流,終于我們分頭走”旋律中,拉著行李,從綻放鳳凰木的廈門離開,踏上了回安溪的班車。 開始了我與法同行的十年。 (一) 十年前,通過全省公務員招錄考試,我來到安溪法院,成為這個大集體中的一員。 十年來,短暫路過執行局,在行裝科做過財務,到過最遠的感德法庭,也曾在政治部駐足,直到2015年至今,一直在審判管理辦公室(研究室)爬格子,雖說還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但十年的磨礪,已經習慣了在早上未出太陽時已顛簸在去法庭的路上;習慣了一路從風景如畫的安溪到滿是茶園的感德;習慣了吃飯期間法庭的同事們邊吃飯邊討論案件;習慣了看著當事人愁眉苦臉地走進法庭,再若有所悟地離開;習慣了辦公室的同事各自默默低頭爬著格子沒空寒暄半句;習慣了周六日加班、工作日晚上的加班;也習慣了落日余暉下、暮靄星辰中,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 這種習慣有時會讓我覺得,這就是平靜的生活,就是平淡的工作。 十年時光,匆匆而過,而我也從剛畢業的稚嫩小伙,到現在逼近或已是中年油膩大叔,個中滋味不是用語言所能表達的。而今,屢屢想到法院干警的境遇,總是問自己,我們堅守在最基層,為了什么?我努力尋找著答案。 可是,當靜下心來,寫這些文字時,卻感悟到了十年的經歷是不忘初心、領悟初心、守護初心、踐行初心的過程。 (二) 2011年底,我來到感德法庭工作。初到法庭的我每天都以一種好奇心和興奮感投入到工作中。 然而,經過一段時間,我對法院工作有了不一樣的理解。案件一多,哪個案件處理慢了半拍,有些當事人來了就謾罵、威脅;你只是想心平氣和組織調解,可當事人一言不合就擼袖子,絲毫不把法律和法官放在眼里;你為了庭前交換證據,當事人趁你低頭不注意,一把從原告手中搶過證據就撕掉………… 老庭長察覺到了我的迷茫,要我坦然面對,要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場上對待糾紛,站在中間人的立場上化解矛盾,切莫“公親變事主”。 可當你真正面對剛斷奶的孩子被母親扔在法庭,威脅判決離婚就把孩子給法庭撫養后,狠心離開,這一刻,懷抱嚎啕大哭的孩子,任你鐵石心腸,也難免心疼;當你看到耄耋老人徒步五六公里來到法庭,起訴子女要求贍養,任你身處事外,也難免憤怒;當你看到一對曾患難與共的夫妻,富裕后,小三插足,以致夫妻關系難以為繼時,任你恨其無恥,也難免惋惜。 我,有時無法坦然! 其中種種,一紙判決容易,而真正要解決問題,難。 面對這些糾紛,我也慢慢成熟,從難以控制的義憤填膺,到不厭其煩的釋理說法,作為法院干警,也許沒有人覺得這個職業有什么值得羨慕,而在一個個糾紛的處理中,分明感受到心靈備受洗禮,道德得以升華。法律、人情、道德、社會和諧,越來越為社會所需。 (三) 2015年,因工作需要,我來到了研究室(2019年改為審管辦),開始了與文字打交道的歷程。定位為綜合審判部門的研究室,承擔著法院新聞宣傳、信息調研、材料撰寫及平安創建等各項工作,可以說更側重行政事務性工作。 在很多人看來,整天爬格子、枯燥無味、禿頂白發…………這些成了文字工作的代名詞。也難怪,臺上幾分鐘的一篇講話稿,有時需要整晚甚至幾天的時間去找素材、搭框架、捋邏輯,可背后的辛苦鮮有人知;報紙雜志上一篇稿件,從前期構架思路,到起筆撰寫、字斟句酌,再到反復溝通、修改、審核,最后刊發可能要半個月以后;公眾號上簡單幾百字的一篇推送,從拍照錄像,到稿件撰寫,再到最后的審核推送,已是華燈初上………… 盡管很少與當事人接觸,但我們也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滿足群眾的司法需求。我們主動“開門辦案”,邀請代表委員、鄉村干部、學校師生等各界代表參觀法院、旁聽案件庭審,增進社會各界對法院工作的了解和支持;我們選取最具普法、典型意義的案例,編撰成冊,把法律法規送至茶鄉茶園、田間地頭、厝邊頭尾;我們在公眾號開通咨詢專欄,及時答復茶鄉百姓各類法律咨詢………… 其實,司法為民有時也可以用這種方式進行! (四) 我有一個夢想,但愿世間再無紛爭。 雖然有時法院的工作會讓你累到迷茫,雖然起早貪黑、早出晚歸、經常加班的生活失去了很多與家人歡聚的機會,甚至難以盡到身為子女、人父、人夫的責任,而我依然覺得這種堅守有意義、有價值。 和好的夫妻帶著孩子離開、拿到賠償款的當事人去交醫藥費、釋法后豁然開朗的公眾號粉絲發來“謝謝”兩個字…………給予他們的是親情、公平與信任。這就是堅守最大的意義,這也是自己的價值。 2020年,對于我們每個人而言都是一場考驗。天災難料,人事可為,面對變化莫測的自然災難和瞬息萬變的社會環境,人總應該有自己的信仰和堅守,如果當初我們的選擇是為了成就這樣一份夢想,實現自己的價值,現在我愿意依然選擇堅守,堅守一份理想,堅信法治的春天與陽光。 (徐志林 作者單位:安溪縣人民法院)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