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到邵武和平古鎮,我總要去街上的茶鋪里坐坐。手握碧綠的碎銅茶,佐以一小碟瓜子和幾塊姜糖、炒米,半個上午就這樣晃悠過去了。當然,帶一卷書、兩本畫冊亦可,微風習習,日光漫漫,在無人打擾的街角,我的目光隨著蜿蜒深邃的青石板路遠去。 因為心靜,你更能品出舌尖上那一縷姜與糖交融的醇正濃厚。掌心上這一顆琥珀色的古鎮姜糖,其中姜是本地自產的小黃姜,糖是金黃綿稠的麥芽糖,原本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卻被聰慧的先人們聚而用之,廣為流傳。當姜的辣味和糖的甜味結合在一起時,辣味能使甜味更加通透,更加清新;而甜味則減弱了辣的兇猛,使之趨于平和。特殊的結合使得我們的味蕾在刺激中領略食物之美好,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做姜糖是和平古鎮延續近百年的傳統了,據說,和平的先祖們最初用姜湯治病御寒,因怕辣就在湯中加入紅糖調和。后為長久保存,改為加入麥芽糖熬制成型,由此出的姜糖爽神開胃,生津活血,余味悠長,傳承至今成為有名的風味小吃,代代相傳,經久不衰。 姜湯熬制簡單易行,要訣不過是當地小黃姜切碎再以大火炒至金黃,加入山泉水、麥芽糖漿小火熬制,后將熬好的姜糖糊舀到案臺上攤開,趁溫用木棒搟薄、冷卻,再用小鐵鏟敲成小塊,即為成品。和平地處閩北山區,冬季嚴寒多雪,春季陰冷潮濕。過去,每逢節日或是誰家辦喜事了,小鎮上的人們都會制作姜糖用以待客,久而久之,它成為一種傳統,一種符號,一種情懷。 姜糖好吃,其中少不了甜甜的麥芽糖飴。糖飴是麥芽糖的前身,也來自當地村民的杰作。好的麥芽糖飴濃稠如琥珀色,甜如蜂蜜,自帶天然麥芽的清香,和平古鎮上的麥芽糖飴就是如此。 每當麥收之時,鎮上的村民都會挑選出最好的麥子儲藏,以作麥芽糖飴的原料之選。經過過篩、曬干之后,裝進陶罐,等待熬糖。在古鎮,熬糖有很多講究,一要晴好天氣,二要選松木,三是要“緩麥”,就像好的紅酒要醒酒一般,提前將麥子從陶器里倒出來晾曬,讓一顆顆久睡的麥粒曬著暖陽,沐浴清風,揮發異味,凝聚麥香。這三個條件具備了,方能將麥粒倒進大木盆里,清水洗塵。一番濯洗之后,這些麥粒容光煥發,嬌羞欲滴,倒進筲箕中瀝干,蓋上棉被捂著,擱在太陽下曬著取暖、醞釀,等待出芽。 少則一夜,多則兩晚,胖乎乎的麥芽長出來了!白白的根須從筲箕底伸出來,上面嫩嫩的麥芽也使勁向上探著頭,綠色發亮,甚是可愛。清晨,將嫩綠的麥芽整齊摘下,和浸泡好的糯米一起磨成漿,裝進兩只大木桶,捂上舊棉被,靜靜等待發酵。大約天黑,桶里咕嘟咕嘟鼓起了泡泡,散發出淡淡的甜香,便可將漿汁倒進大鍋里,開始慢火熬糖。 在過去,每家每戶熬糖的日子堪比過年,大人忙得熱火朝天,孩兒們樂得歡呼雀躍,誰家熬糖了,整條街的孩子都順著甜絲絲的香味圍過來了。他們喜滋滋地在灶膛前添著松木柴禾,掌勺的姆姆和婆婆們則站在灶臺邊不停地攪著鍋鏟————這是個技術活,火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攪的速度要勻,力度要透,否則一不小心,糖就要焦了。待甜味漸濃,糖汁漸稠,鍋里嘟嘟地冒著氣泡,孩子們歡呼起來,就要出糖了!文火舔著鍋底,甜香味愈發濃烈,鍋里的糖汁已熬成糖漿,婆婆用勺子費力地攪著,稠到攪不動了,才平了灶火。糖漿漸漸冷卻,成了濃稠而金黃的麥芽糖飴。未到出鍋,孩子們已經迫不及待地拿著一根筷子圍上來,用力插入糖飴一攪、一卷,舔到嘴里,那糖飴軟糯醇厚、入口即化,透著一股蜂蜜的清香,再輕輕一抿,是美到心里卻又毫不發膩的甘甜! 從麥芽糖飴到麥芽糖,還得經過一番摔打錘煉。趁著糖飴尚有溫熱,將半碗糯米粉均勻撒在案板上,雙手抹上菜籽油,不停地拉扯摔揉糖飴。溫軟的糖泥在手下百依百順,伸展自如,變化多端,呈現不同的姿態。經過一番扯拽搓揉錘打,糖泥泛白,變得光滑透亮,圓潤瓷實。冷卻之后,白中泛黃的麥芽糖已大功告成,被盤攢成圈,裹上糯米粉,用塑料布包好存放在米缸里,靜靜等待有緣的食客。在以前,麥芽糖、姜糖都是很難得的零食,非喜事節慶不得見,而如今,物質生活太過豐富,這樣原汁原味的麥芽糖吃到嘴里,蕩漾出陣陣回憶,反而是一種質樸的情懷和久違的感覺。 作為和平傳統糖食,炒米也是古鎮的一大特色。和平炒米最初是用剩飯炒制而成的。當然,現在的炒米都是取潔白如玉的當年糯米新鮮制成,但其中勤儉節約的深意,卻隨著尋常的衣食住行,日復一日地延續著。 秋日里,和平古鎮沐浴在日光下,如同酣睡的嬰兒。天是高遠的藍,云是溫柔的白,淳樸寫滿了大街小巷,錯綜復雜的巷子深處,斑駁的大夫第、和平書院和一些老房子默默佇立著,散發出一種沉靜的氣息。這里的老建筑歷經百年,風里行過,雨里也走過,它慈祥地看著古鎮的人們繁衍生息、代代相傳,也看著這里的人間煙火、喜怒哀樂。回味著祖祖輩輩流傳下的這些糖食的余味,就像是在回味一個年代,回味兒時最難忘的時光。師傅說,他的孩子都走出了古鎮,一番手藝無人繼承。也許再過幾年,這些純手工制作的糖食便再也看不見了,想到這一層,些許悵惘和留戀之感不由在心間彌漫。 古鎮墻角深綠的青苔,勾勒出一塊塊磚的形狀。青石巷兩邊木格窗子被風吹得吱呀吱呀響,仿佛還在講述過去的故事。年輪縫隙中,萬物可期,我閉上眼睛,只想用一顆赤子之心、一份純真的情懷去守望那家鄉最初的恒美。 (吳詠虹 作者單位:邵武市人民檢察院)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