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網絡犯罪在我國日益增多,嚴重危害人民群眾的財產安全和社會和諧穩定。作為社會綜合治理的重要參與者,檢察機關理應明確自身的定位,分析網絡治理的問題,推進網絡社會治理創新,以“互聯網 + 檢察”模式護航網絡社會的健康發展。 一、檢察機關參與網絡社會治理的價值 (一)為網絡社會治理提供良好的法治環境 現今,互聯網成為犯罪分子善于利用的犯罪工具和場所,網絡犯罪的高發勢態及其危害性決定了必須嚴厲防范和打擊網絡犯罪。檢察機關要立足職能,提升與金融、電信等單位的協作配合能力、提升輿論宣傳引導能力,為網絡社會治理提供良好的法治環境。 (二)為網絡社會治理提供法律保障 盡管我國已從法律、法規、司法解釋等層面對網絡社會治理作出相關規定,但基于網絡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原有法律調整的范圍仍然有待加強。從部分地區檢察院辦理的網絡詐騙、網絡售假等案件可以發現,網絡個人信息、網絡知識產權等方面缺乏強有力的法律保護。因此,檢察機關在大量案件辦理過程中能最直觀地發現網絡社會治理中法律的缺位,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促進網絡犯罪治理法律規范的完善,實現網絡社會的法制化管理。 二、檢察機關參與網絡社會治理存在的困難與問題 (一)當下網絡犯罪發展形勢日趨嚴峻 網絡社會具有超越空間、超越現實社會的功能,在日常管理上主要依靠成員的自治與自律。當下,網絡犯罪發展呈現如下趨勢:網絡作為犯罪空間的趨勢明顯;網絡犯罪產業化態勢明顯;網絡犯罪危害性增大。 (二)檢察機關網絡社會治理的困難 在網絡社會治理理念方面,檢察機關參與網絡社會司法治理的權威性和專業性還不夠。當下,社會治理還是采取政府主導模式,再加上檢察機關諸如檢察建議等方式存在剛性不足等因素,導致檢察機關參與社會治理的權威性不足。再者,檢察機關自身辦理網絡犯罪案件的人員和技術還不能完全跟上網絡犯罪快速發展的節奏,也導致了專業性不夠。 在網絡社會治理方式上,打擊網絡犯罪的有效性有待進步。一是證據審查認定難。電子證據具有實效性強、容易滅失篡改、難以識別等特點,在提取、保存、移交等方面有一定難度,給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傳聞證據排除規則等的適用帶來挑戰。二是法律適用難。如何正確適用罪名、認定共犯、確定犯罪數額等問題在實踐中也存在爭議。 在網絡社會治理機制上,協作能力不足增加了網絡犯罪控制的難度。網絡犯罪涉及多個領域,打擊該類犯罪僅靠檢察一家之力是不夠的,但實踐中,相關行業主動積極配合偵查和防控的力度不能滿足打擊網絡犯罪的客觀需要,影響了對網絡犯罪的治理。 三、探索“互聯網 + 檢察”模式參與網絡社會治理的對策建議 (一)以執法辦案為立足點,打擊各類網絡犯罪。檢察機關應當以網絡犯罪案件辦理為核心,探索創新辦案機制。類案專辦,建設專業化辦案隊伍,專門負責利用網絡實施犯罪的案件辦理;強化電子證據審查運用,保證電子證據的合法性、客觀性和完整性;實現內外協作配合,建立常態化的檢察官聯席工作機制,及時通報網絡犯罪案件的相關數據、重要信息,加強銜接配合,并加強與公安機關、法院之間的溝通聯系,對于重大疑難復雜案件應當提前介入引導偵查。 (二)以創新網絡平臺為手段,引導網絡輿論監督朝正確方向發展。首先,建立宣傳示范平臺。一方面要通過檢察機關的“一網兩微五端”等平臺,充分利用微博訪談等方式,以鮮活的個案向民眾普及涉及網絡的法律知識;另一方面,利用門戶網站擴大影響,對檢察機關的實時動態、具有較大社會影響的案件、爭議熱點等進行及時報道,既引導民眾辨別是非,又能警醒網民預防犯罪,還能引導民眾檢舉揭發犯罪。其次,建立“檢民溝通”平臺。充分發揮新媒體互動性強的特點,將檢察微博等作為檢察機關與網民溝通交流的新平臺。再次,建立輿情引導平臺。搭建信息收集平臺,對網上出現的苗頭性、聚集性、傾向性的輿情信息實時監測,跟蹤具體事件的進展和輿情發展方向;建立突發事件快速處理機制,明確突發事件發生后,要及時向媒體發布新聞,積極主動引導網絡輿情;加強與電信、移動等運營商的協作,以標題置頂、網絡推薦、系統消息通知等方式,引導積極理性平和的輿論,進而實現對網絡整體輿情的有效引導。 (三)以構建長效治理機制為目標,促進社會綜合治理平臺向網絡社會治理延伸。一是推進全面“檢調對接”工作機制的構建,最大限度地解決矛盾沖突、協調利益關系、修復社會關系。二是建立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銜接機制,加強與公安、監察、行政執法機關的溝通,推動建立健全聯席會議、案件咨詢等制度,加快建設信息共享平臺。三是推進政府的社會綜合治理工作與檢察工作對接機制的建設。通過建立和加強與基層黨委、政府綜治中心的聯系,建設綜治信息共建共享平臺,加強對綜治信息、涉檢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四是推動網絡違法行為數據庫、網絡綜合治理信息庫等聯網信息平臺的建設,實現信息共享。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