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下,正值隆冬時節,看著市面上琳瑯滿目的取暖器,勾起了我對火籠的回憶。 那時,我生活在閩西北一個小山村。山里的濕氣大,寒風一吹,真是冰冷刺骨。南方人家沒有火坑,也沒暖氣, 火籠便成了人們必不可少的“取暖器”。 火籠,外殼用竹篾編織成一個籠體,樣式就像微縮形花籃,內里套著盛草木灰和木炭的陶缽,上面罩著一個鐵絲 編織的蓋子,火籠的腰部有道竹片彎壓而成的拱狀籃筐手提柄。 制作篾火籠有講究,每年冬至前后,先砍下經霜雪撲打過的隔年毛竹,擱在家中,待翌年熬過炎夏酷暑,竹中水 分蒸發后,過了秋分才動手破竹劈篾。這時剖剝出的篾條既柔又韌,編成的火籠殼結實美觀?;\中的土火缽,取 自黏性強的高嶺土燒制。這種燒制出的土陶缽,耐烤不脆裂。每到隆冬時節,家家戶戶便把保存了一個夏秋、用 布罩著的火籠找出來,揩擦干凈。 那時,家家戶戶都是燒柴灶煮飯。一日三餐后,將灶膛里燒得火紅的火炭用火揪鏟進火籠的瓦盆里,然后將灶里 的熱灰鏟些蓋在炭火上壓實壓平,一次可保溫三四個小時。 在寒冷的日子里,火籠用來烘手烘腳取暖,遠比多穿一兩件衣服管用。記得兒時,我們每次從外面野回來,手腳 已凍得冰涼。媽媽便趕緊從圍裙底下取出火籠,讓我們把凍得通紅的手放在火籠上取暖,片刻功夫,手就暖和了 。 火籠還可以當“烘干機”。遇到陰雨天,烤衣物或嬰兒的尿布,非常方便。且火籠便宜,久而久之,隨手拎火籠 ,已成了山村人的習慣動作,每家每戶必不可少。 在當時,哪家人的女兒出嫁,不論嫁妝多少,陪嫁一對火籠是必不可少的。火籠蓋面上貼著兩張紅燦燦的“喜” 字,擺在五花八門的嫁妝品上端,格外引人注目。每個新媳婦到婆家,頭一年的除夕夜,要將兩個熱烘烘的新火 籠,恭恭敬敬地捧給公公婆婆焐。家中老人從晚輩手中接過熱火籠,渾身熱乎乎地舒坦。當地流傳著一句民謠: “寒來火籠勝棉襖,暖手暖腳暖被窩,兒女孝順熱心頭。” 火籠也是小孩的至愛。在烤火籠時,把芋頭、地瓜什么的埋入火籠里的炭火灰中,不出兩個時刻,火籠便冒出輕 煙,香氣四處彌漫,清香撩人。我們幾個孩子迫不及待用棍子當筷子,把黑乎乎的地瓜從灰里扒出來,顧不得燙 手,放在手心里來回顛,邊吹氣邊剝皮,吃得滿嘴灰黑。大人在一旁責罵,孩子在一邊偷樂。 我離開家鄉30多年了,但對火籠的印象深得擦不掉、抹不去?;鸹\,給我帶來無盡的溫暖回味,烤火籠那些有趣 而又真實的生活場景永遠留在了記憶中,始終溫暖著我的心………… (楊懷榮 作者單位:三明市中級人民法院)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