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李建平教授《〈資本論〉第一卷辯證法探索》 哲學家海德格爾認為,思想有名詞和動詞兩種形式:我們的認知結果,通常叫做thought(思想),但是認知的本質不是thought;真正的認知是一個動詞——thinking;一旦停止了thinking,認知也就終結了————它不是一個通過建設性的深切對話實現認知增量的過程。李建平教授的《〈資本論〉第一卷辯證法探索》內容博大精深,為我們提供了實現認知增量的途徑。這本書從1986年初版,問世至今近45年,2006年再版,2017年三版,一直都是學術暢銷書。它一版再版,年復一年地出現在想讀點書、做點研究的學生、老師的書架上。李建平教授幾十年如一日,深入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的思考和研究,他的思想大都散落在他的幾個鴻篇巨作中,猶如大大小小的珍珠,落在我們現實生活的盤子中,叮當作響。你喜歡哲學的話,不能不為之震動。 據我多年學習辯證法的非常粗淺的認知,辯證法常常是“正反合”,這個“合”恰恰就是一個對話;它是有認知增量的,不是“自說自話”,甚至是對抗、“語言的蹺蹺板”————雙方分不出勝負,并且都在力圖把對方壓住,最終形成不了任何增量。喬布斯曾經說過:“我愿意用我所有的財富獲得一個機會————與蘇格拉底交談一個下午。”蘇格拉底在雅典既不是大官,也不是貴族。據說他整天在街上向大家問一些問題,永遠在提問題,然后通過提問題,讓你把渙散的思維聚焦在一些你必須要關注的問題上。蘇格拉底的提問還有一個特點————不給你答案,只是讓你直面一個個問題,然后自己去得出一個你會得出的結論。蘇格拉底的提問叫“辯證法”————通過辯論來證明一個東西。如果喬布斯真有機會借助于時光機器,用他的財富換取見到蘇格拉底一面的機會的話,我相信蘇格拉底也不會告訴他什么結論,而只是會向他提一些問題。因為實際上,答案都在你心里,只不過它藏在一個你不知道的“子宮”里,他要想辦法讓你自己得出那個答案,否則,你就永遠不知道你還有這個能力。 讀書之于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樣是擺著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從中可以學習不同的東西,他們的學法有高下之分。以我讀李教授《〈資本論〉第一卷辯證法探索》為例,冒昧地把學法分為五檔,咱們從低往高說。 第一檔是學“感覺”。很多書你可能讀過一段時間就忘記了,但是我聽說過一個理論:對于你過去認識過、交往過的人,他們說的話做的事你都可能會忘記,但是你不會忘記他們帶給你的“感覺”。你喜歡這個人、討厭那個人,這個人總是讓你感到很溫暖,那個人總是讓你感到威脅,這種感覺你一直記得。可能因為“感覺”是人腦更深層的記憶,記在杏仁核之類的地方,而一般的細節是記在前額葉里 ———— 不管是什么原因,“感覺”是更強烈的記憶。 以我自己為例,十多年前,我在福建師范大學長安校區電梯里,第一次遇見李校長。我清楚記得那是2009年3月25日,福建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面試。我因當時任職單位的工作安排,曾采訪過文學院的孫紹振教授。我只認得孫老師,所以,見到的教授都以為是孫教授。我與“孫教授”一起乘電梯,我沖著“孫教授”點頭致意,他在打電話,一點反應都沒有。進了面試考室,看到那個“孫教授”就坐在評委席的中間,走近看看坐簽,原來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建平校長。這是一種感覺,就像楊健民老師在《南大學者的質感》中所論及的大學者氣質,他們都會給人留下特別的印象,深刻并感染人。 第二檔是學“觀點”。讀書人的觀點和立場應該是自己的,不應該直接學習別人的。一方面要多讀各種觀點的書,兼聽則明;另一方面就是要敏感地區分哪些是作者本人的觀點、哪些是學界公認的觀點、哪些是不容置疑的事實、哪些是未必可靠的事實。多年來,李老師堅持不懈把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極高深的部分灌輸給我,給我講《資本論》無與倫比的精美結構、《資本論》豐富多彩的辯證法。可我還是一知半解。李老師總是告訴我不要深陷于這些邏輯的陷阱,要從中跳出來,得出自己的結論和觀點。 第三檔是學“事實”。越是讀書多的人,越重視一本書里是否提供了新鮮的事實。現在價值最高的事實可能是學術界最新的研究結果,特別是實驗發現。李老師的住所就是一座小型的圖書館。特別在三樓開辟了閱覽室,陳列了非常齊全的各種書籍、報紙、學術期刊、內參等。老師每日定時早起,在閱覽室閱讀、剪貼各種材料。這是老師花費大量時間為各種材料“建檔”,非常重要的文檔,寶貴自不待言。老師制作的材料,涉及法治建設方向的,都會慷慨地借給我幾天,供我借鑒學習。多年熏陶下來,現在我也懂得了研究要注重收集歸納資料、注重事實的緊要。 第四檔是學“理論”。理論是把事實串聯起來形成觀點的邏輯過程。事實和觀點都是“點”,理論是把它們串起來的線。學習理論,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在理論研究方面,過去有的學者搞對經典著作的片面摘引,打“語錄仗”,理論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對實踐的指導作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雖然已經在中國傳播了一百余年,但有些還需要深入理解,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繼承和創新,需要經過一代又一代學者的不懈努力。 第五檔,也可能是最高級的學習,是從書中跳出來,學習作者的情懷。十幾年來,李建平教授為了馬克思主義事業,擔當在心,責任在肩,不分寒暑,走南北、闖東西,兢兢業業,從無微詞。他每去一個地方,在車上,在飛機上,都會在手機上寫一些短詩,敘事抒志。積累下來,匯集成了《途中吟》。2017年,李老師已經做好了出版此詩集的準備工作。但這兩年有些更緊要的工作需要他全力去做,也就把這事暫時擱置起來。 所以,讀書讀到這一層會有特別的趣味,你會特別感受到學者們特別的氣質,特別堅定的理論自信和對事業的不懈追求。他們向我們詮釋了,通過人與人、人與世界之間的對話,去點燃人、鼓舞人和喚醒人的教育理念。這種思想,對我們做好法治工作同樣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黃麗云)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