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改革開放初期,我家是全村最窮的。 我清楚地記得,有好幾年連大米飯都吃不上,只能以“地瓜米”充饑,“地瓜米”說是“米”,其實依然是地瓜。那時,巨大的壓力讓年近五十的父親經(jīng)常睡不著,脾氣也日益暴躁,一急,就飚出他的“口頭禪”,我不知聽了多少遍,直到今天,那場景依然歷歷在目。 我兄弟姐妹共6人,那時我和弟弟妹妹都還小,做事主要靠3個姐姐。她們做事動作稍慢些,急性子的父親就會大聲喝斥:“你們到底是搞什么把戲的,我到‘建寧府’砍一擔柴火現(xiàn)在也會到了啊!”一次又一次,父親關(guān)于“建寧府砍柴”的“口頭禪”伴著我度過貧窮的童年和少年,至今仍時時在我耳邊回蕩。 受此影響,我很小就對 “建寧府”產(chǎn)生了好奇,心想“建寧府”一定是個繁華的古老城市。至于它地處何方則一無所知,但肯定很近,因為父親說“砍一擔柴火就到了”。上初中后,我打聽到“建寧府”就是建甌。再后來,我到政和上高中,在一個同學(xué)家里看了《建甌縣志》,才知道“建寧府”與我生活的村莊相距152公里。按那時候的路況和交通工具,走個來回起碼要兩三天。頓時覺得父親的“口頭禪”未免太過可笑,太過夸張,有點不可理喻。 (二) 1997年,我在政和最偏遠的澄源鄉(xiāng)工作。那時我剛從“農(nóng)民工”轉(zhuǎn)為正式職工,只有高中文憑,恰逢各單位都在普及大專文憑,我就報了廈門大學(xué)漢語言文學(xué)專科的自考。由于政和不設(shè)考點,1997、1998那兩年,我都是到“建寧府”趕考。當時路況不好,到處坑坑洼洼,許多路段正在施工整修。從我工作所在地到“建寧府”,要倒兩趟車,早晨天剛亮就出發(fā),午后三點車到站,需要七個多小時。一路上客車開開停停,塵土飛揚,在車上看“建寧府”,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水西橋頭的汽車站熱鬧擁擠,街上人來人往,建筑物大多是四五層高 ,古色古香的。晚上,我和同事到“建寧府”街上“放松”,我在具有上千年歷史的“五鳳樓”前震驚了。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建寧府”的古老深沉和厚重的歷史積淀。走出“五鳳樓”,在南街頭過人行橫道時,我們因不知紅綠燈規(guī)則,被交警訓(xùn)斥。弄得我和同事面紅耳赤,自慚形穢,感到來趟“建寧府”有點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第三天考完試后,我和同事又花了一天時間走馬觀花看了黃華山、光孝寺、東岳廟,最終的印象是“建寧府”確實大,確實繁華,這就是世紀交替的“建寧府”印象。 (三) 時隔九年,也就是2006年,喜歡用“建寧府砍柴論”訓(xùn)人的父親剛?cè)ナ啦痪茫彝ㄟ^公務(wù)員考試被建甌市司法局錄用。接到通知的那一刻,我悲喜交集,喜的是我通過努力,來到了父親念叨了一輩子的“建寧府”工作;悲的是從參加筆試到知道入圍面試,我一直沒敢告訴父親,因為那時他已年過七旬,常年超負荷勞作,他已是重病臥床,風燭殘年,說這些怕他擔心。 記得那年9月28日,建甌市人事局通知我去報到,由于辦手續(xù)的關(guān)系,國慶期間,我滯留在建甌,因此對“建寧府”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那時的金甌寶地處處散發(fā)出青春的朝氣,老城區(qū)依舊是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古色古香,新城區(qū)則粗具規(guī)模,滿目生機,到處可以聽到機器的轟鳴聲,見到施工的場面,幾乎可以說是再造了一個建甌城。筆直寬廣的55米大道,令人耳目一新,新建的火車站、汽車站傲然矗立,四處是規(guī)劃齊整、綠草如茵的現(xiàn)代化住宅小區(qū)。晚上,“建寧府”燈火輝煌,人流如織,使我不禁浮想聯(lián)翩,感慨時勢的力量,人類的偉大。 2008年冬天,我買了新房,母親打電話說要來看看。在我的印象中,母親一直怕坐車,一坐就吐,我擔心這么長的路程她老人家吃不消,所以囑咐弟弟陪她來,但是她執(zhí)意不肯,怕耽誤弟弟干農(nóng)活,最后還是一個人來了。那天,我到汽車站接她,母親精神很好,衣服齊整,連頭發(fā)都紋絲不亂,根本不像長途跋涉的樣子。她告訴我,從政和到建甌的道路已經(jīng)進行了拓寬和改造,路又寬又直,一路上車走得很快,又沒有灰塵,到處變化很大,看了心曠神怡,心情一好,所以坐車也不吐了。末了,她突然冒出一句:“過去,你父親一發(fā)脾氣就拿‘建寧府’訓(xùn)人,現(xiàn)在看來,從家里到這邊,也就半天時間,差不多啊!”我仔細尋思,覺得這話有點意思,是啊,滄海桑田幾十年,“建寧府”與父輩們曾經(jīng)夢想的距離已經(jīng)越來越近了。 (四) 彈指一揮間,十幾年過去了,如今的“建寧府”又發(fā)生了顛覆性的巨變,四條高速公路犬牙交錯,四通八達,三條鐵路遙相呼應(yīng),東西合璧,特別是時速300公里的合福高鐵,大大拉近了“建寧府”與外界的時空距離。年近八十的母親從相距152公里的故鄉(xiāng)到建甌只需一個多小時車程,她老人家還經(jīng)常乘高鐵到福州、蘇州、上海的姐姐、妹妹、弟弟家小住,“建寧府”成了她晚年生活的過往驛站,父親的“口頭禪”成了現(xiàn)實。 去年,我?guī)赣H順著1.7公里的蜿蜒棧道登上優(yōu)美的云際山,在巍然高聳的水南塔下俯瞰“建寧府”全貌,只見三江匯流之處一派生機,水南片區(qū)舊貌換新顏,六座跨江大橋氣勢磅礴,等于20年時間再造了兩座建甌城,想當時,馬可波羅來到建甌時曾感嘆“該城相當大,有三座建筑美觀的橋梁,橋長一百步,寬八步…………”如果馬可波羅看到今日“建寧府”不知又會作何感想。 寫到這里,我不禁又想起父親,他一輩子砍柴賣火,走村串巷,歷盡艱辛坎坷,一出口就是“建寧府”,卻不曾真正走過一次“建寧府”。如果父親還在世,他一定很高興,他的“口頭禪”已經(jīng)由遙不可及的夢想變成觸手可及的現(xiàn)實。父親的一句“口頭禪”,折射出新時代 “建寧府”的滄桑巨變。 (陳守印 作者單位:建甌市委政法委)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wǎng)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旗下,福建最權(quán)威的法律門戶網(wǎng)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quán)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