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是“顏值協會”會員,你一定會把流蜞列入飲食黑名單。它形狀如迷你版蜈蚣,也像蚯蚓,因成熟程度不同,顏色各異,黑的黃的紅的綠的,都足以令人驚叫。流蜞是福州方言的音譯,廣東人叫它禾蟲,似乎更為貼切。 每年的7至8月份,是吃流蜞的好季節。這時候的流蜞,最為肥美。比起“秋風起,蟹腳癢”,我更期待能在菜市場看到新鮮的流蜞售賣。但流蜞可比螃蟹珍貴得多,一來它對生存環境要求特別高,只生活在江海交界的草場沙洲里。二來登場季節實在短,又不可人工養殖,所以,能吃到流蜞,是一種幸運。 抓流蜞還要費功夫,這小家伙白天見不著影,只在夜晚的時候,才鉆出河泥活動筋骨。有經驗的福州人,每到中元節附近,就帶上一盞大燈、一桿撈網。待夜色已深,在流蜞的活動軌跡里,架起大燈,吸引流蜞,再操起撈網,來個“請君入甕”。 剛捕撈上岸的流蜞,一點美感也沒有。它們如一條條顏色各異的蠕蟲,扭動著肥嘟嘟的身軀,奮力掙扎著,料誰也無法將它與人間美味聯想到一塊兒。需經過一番烹飪,流蜞的魅力才能真正被激發。流蜞長相雖然不討喜,福州人卻稱它為“江中的冬蟲夏草”,足見它在福州傳統美食里的地位之高。 韭菜是流蜞的最佳搭檔。新鮮的流蜞沖洗干凈后,先在沸水里飛一遍,然后下鍋快速煸炒。原本黏糊糊的流蜞,經過高溫助力,變得色澤金黃,身型干練,外酥里嫩。這時候撒一把椒鹽,就是絕佳的下酒菜了,口感酥脆,咬一口,豐富的蛋白質和油脂碰撞后的芬芳,令人齒頰留香。講究些的人家呢,還會往鍋里撒一把韭菜,幾勺福州老酒,韭菜的異香、老酒的醇厚,將流蜞的鮮勁兒激發得淋漓盡致。 這道菜端上桌,可要饞哭家里的娃娃了。除了在下酒菜里占據絕對c位外,常見的料理手法,還有流蜞燉蛋。洗干凈的流蜞里打入幾顆雞蛋,只需放一些鹽,連水都不用加,上鍋燉熟,其味鮮甜,入口即化,是家里老人和孩子最好的營養品。 記得小時候第一次吃到流蜞炒韭菜,心中發出無限感嘆,這不起眼的小蟲,經過烹飪后,竟能有花生米的油脂香氣和炒米花的酥脆口感。如今,物質豐盛的時代,各路美食百花齊放,搶占著年輕人的味覺體驗,流蜞也成了小眾美食。他們也許很難想象,這份美妙的味覺體驗里,少了現代流水線加工的“快餐味”,多了一份溫度,那是人類智慧與自然環境磨合的美妙。 (周敏)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