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林耀華《金翼————一個中國家族的史記》 參觀“金翼之家”后,我不顧鼓鼓囊囊行裝的沉重,還是買了一本《金翼》塞了進去。這既是為展廳陳列的內容所感動,也是自己過去對林耀華先生缺少了解心存愧疚的一點微弱補償。回家后靜心展讀,一下子就被書的內容所吸引。全書僅16.5萬字,與其說是一部小說,不如說是一部地方民俗志,對清末民初閩中社會歷史的一種真實再現。 作者林耀華先生(1910——2000年)是福建古田人,燕京大學碩士,1940年在美國哈佛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是中央民族大學博士生導師、終身教授。 《金翼》創作于1941年,是林耀華先生突出的學術成果之一。這部用小說形式表現的人類學作品,以林耀華生活的黃田鎮鳳亭村(舊名嶺尾村,即書中的黃村)為原型,講述閩江中下游農村社會和城市發展變遷的歷程。 本文是小說,但作者并不滿足于一個個故事的敘述,而是力圖從家庭的興衰中尋求背后的真相,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調適和平衡,特別是社會人際關系網。因為人是社會中的人,誰也無法脫離社會關系一輩子置身事外、獨善其身。作者不時地會在書中發表一些精辟的議論,如“當生活之網中的某些聯結被危機肢解失效時,另一些聯結會全力發揮作用”等。 書中對各種民俗詳盡的描述尤為精彩。如新生兒“洗三旦”、子女定婚“換帖”、建新房、喬遷以及過年過節和祭掃等閩中鄉間的各種儀式。包括農事過程甚至淘米煮飯、洗衣做菜等,事無巨細,沒有太多的文學技巧,只是以平實的筆調娓娓道來————堪稱清末至上世紀四十年代初閩中地區一幅完整的民俗畫卷。正如林耀華后來所說的:“《金翼》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小說,這部書包含著我的親身經驗、我的家鄉、我的家族的歷史。它是真實的,是東方鄉村與家族體系的縮影。”新西蘭人類學家弗思對此書作過這樣評價:“它像竹葉畫一樣,其樸素的形式掩映著高水平的藝術。” 本書有些敘事對普通讀者的認知是顛覆性的,如古田運輸木材,放排工人們一路上拿著長竹竿上的鐵鉤,在岸邊疏導停滯不前或阻塞在河道的原木;再到溪流匯入閩江入口處,架起密集的大繩索攔截原木,收集起來裝上帆船。這與我們以往看到的放排工從上游扎起上百米的木排一路上直接運送到福州的場景迥然不同。近日我就此請教內行的長者,他們認為確有其事,因為閩江有些支流部分河段水面相當狹窄,水流湍急,須人工疏導,到水面相對寬闊的地方才能集中運輸。縱觀全書,林耀華先生對事物就里的考察體驗細致入微,令人信服。作為閩中一分子,閱讀本書確實會勾起你對百年風土人情的無盡回想,并激發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欲望。然而我是一個挑剔的讀者,一邊覺得受益匪淺,一邊又覺得意猶未盡;我不止一次閃現出一個想法:以林耀華先生的學養和文字功力,如果他當初用母語中文來敘寫這部小說,那又會是怎樣一種韻味? 歷史是千百年時間積淀而成的“時光河流”,看上去清幽明澈,波瀾不興,還有湖光山色和人文風物輝映其間;其實潛入深處用心翻閱打量,也會發現太多的不堪,即便是漢唐兩宋,也莫不如此。有人懷念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那段風云激蕩的時代,實際上在兵荒馬亂的社會大背景下,“歲月靜好”遠不是個人所能打造的。這本書就是個印證,除了敘述饑饉、災荒、逃難以及親友間的傾軋乃至反目成仇外,作者用了相當大的篇幅,描寫了那個年代土匪給當時社會生活帶來的極大危害。掩卷遐思,相信讀者會更加珍惜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 林耀華的故居如今已升華為古色古香的“金翼之家”,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里也被稱為人類學的“東方神廟”。 “把種子埋進土里,將知識傳給后輩”,“金翼之家”石柱上這對富有哲理的聯句是對學界泰斗林耀華一生的高度概括,《金翼》多年來已成為國內高校人類學研究生必讀書。這表明,《金翼》這顆學術金種子已經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生根結果。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