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其實不太喜歡吃面,日常生活中也不怎么吃方便面。一次偶然的機會,意外得知方便面源起于自己家鄉,原名“汀州伊面”,最初的做法是面粉加雞蛋,炸至金黃后再烹煮。伊,伊秉綬也,清乾隆年間進士,著名書法家,有“一字一兩金”的盛譽。 自古名士多風流,伊秉綬曾任廣東惠州、江蘇揚州知府,他特別喜歡結交名人雅士。來訪者,不論親疏遠近貧富老少,意氣相投便挽留款待。來訪者如云,常常一頓飯未散,又有客人登門來訪,伊秉綬出身汀州客家,天生熱情好客,不管來人多少都盡量招待。因此,伊府常是一席接一席,廚師要不停地買菜做飯,疲于奔命,叫苦不迭。 愁得要禿頭的廚師對主食————面條進行各種改良,因為面條備少了不夠用,備多些第二日就坨了。一天,累得迷迷糊糊的廚師把面條錯扔進沸騰的油鍋里,手忙腳亂把面條撈起來再煮呈上去。廚師哭喪著臉收拾行李,準備好屁股挨一通打后被趕回家。惴惴不安的廚師等來了伊大人的親切接見,表揚他晚上做的面條特別勁道,香!摸摸屁股,擦去冷汗的廚師將自己鞠躬盡瘁研究面條的種種功績一一表來,引起了伊大人的巨大興致,和滿堂客人一起與廚師交流起了面條的口感、做法。在知府和廚師一通對話后,容光煥發的廚師大早就鉆進廚房,在面粉里加上雞蛋,將面粉揉搓到筋度均勻后制面條。用猛火煮面,面條剛熟即撈起,過冷后再炸,炸面時要掌握火候,一鍋炸一團。這樣炸出來的面條粗短均稱外型美觀,松化潔白爽滑香口。面中有了雞蛋,色澤變得金黃,味道濃香勁道,油炸后的面條團存放時間從一天變成四五天,還能按客人的多少取量下鍋。食用時放在碗里,放好炒好的肉末、香菇、蔥花、蔬菜等,用滾燙的肉湯沖入再燜小會兒,就成一碗香噴噴的面條了。用它來招待過了用膳時間的客人或零星散客,非常方便。風雅結束后的客人吃上一口知府發明的面條,倍覺與眾不同,自然贊不絕口不吝夸獎。很快,這種制作面條的方法傳了出去,街坊百姓學著炸制,色香味俱佳,既方便又快捷,故家家戶戶都模仿著做,成為一種流行小吃。由于這種面是伊秉綬發明的,因此叫做“伊面”,而伊秉綬的書法落款均為“汀州伊秉綬”,因此在廣州、揚州菜館,這種油炸過的雞蛋面叫做“汀州伊面”。 方便面的鼻祖“汀州伊面”就此誕生了。 伊秉綬書法以隸書見長,自出機抒,雅拙樸茂,奔放不羈,有漢簡風韻和清人意趣。據說乾隆建成“承恩殿”,下詔群臣書寫匾額,最終選中了伊秉綬書寫的隸書。從此,伊秉綬清雅古樸的隸書和汀州伊面一起名揚四海,廣東至今還保留著伊面的做法和叫法,還衍生出了“彩虹伊面”。據說,現代方便面之父————日籍華人吳百福(安藤百福),借鑒了伊秉綬在面粉中加雞蛋再油炸的做法,推出在面粉里加動物骨髓等營養物質的“雞絲速食面”(后叫生力面)。它一問世,就受到消費者的歡迎,訂單源源而來,迅速占領了世界市場,逐漸形成一個巨大的產業。時至今日,一些廠家仍把生產出來的方便面稱為“伊面”,如“三鮮伊面”“牛肉伊面”“雞味伊面”。如同木工的鼻祖是魯班、酒業的鼻祖是杜康、造紙術的鼻祖是蔡倫,方便面的鼻祖是汀州伊秉綬。 汀州伊面,和伊秉綬“拙樸為本,自出機杼”的嶄新書風有異曲同工之妙。伊秉綬作為清代的大書法家,居然在近代飲食史上掀起這么大的波瀾,經濟影響遠遠超過了“東坡肉”,這應是他本人始料不及的吧。伊秉綬治理揚州雖然有德惠政聲,是清朝的名吏,他卻從不以功自居。他把居所從商富集居的“休園”,搬到名其為“湖上草堂”的平民所居的舊城“黃氏園”。他生活上清廉耿介,杜絕聲色,“每食必具蔬”“藉以清吾心耳”。伊秉綬常說:“人生也,直即天地之性,無少回邪,行則正。”他說到做到,一生勤政愛民,深得揚州百姓愛戴。《蕪城懷舊錄》稱贊他說:“揚州太守代有名賢,清乾嘉時,汀州伊墨卿太守為最著,風流文采,惠政及民,與歐陽永叔、蘇東坡先后媲美,鄉人士稱道不衰,奉祀之賢祠載酒堂。”伊秉綬病逝后,揚州百姓把他供奉在三賢祠里,和揚州歷史三位名賢太守歐陽修、蘇東坡、王士禎并祀。 如今,福建汀州古城里伊秉綬的書法可見,“汀州伊面”的稱呼和做法卻漸漸消失。清早的古城,人們喜食燉湯,一缽缽燉得濃香的肉湯再配上一碗油蔥拌面,再平常不過,你若問“伊面”有沒有,老板必定回答:沒有沒有。待你失望轉身,也許還會聽到老板的嘟囔:奇奇怪怪的,有拌面煮面,哪里來的伊面? 不得不說,這有些讓人遺憾。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