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共產(chǎn)黨歷經(jīng)苦難輝煌,走過百年歲月,而今又整理行裝再出發(fā),踏上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在這新的百年求索開始之際,我們永遠不能忘記過去,不能忘記過去那些偉大的革命先驅(qū)。 為了這不該忘記的記憶,我們一行近日專程前往光澤縣寨里鎮(zhèn)大洲村,瞻仰在中共黨史上留下了閃光一筆的“大洲國共談判”舊址,追憶那戰(zhàn)火紛飛和青春燃燒的歲月。這是中國革命史上的圣跡,是偉大新四軍一處誕生地啊!車行山間,窗外青山撲面。人坐車中,那些曾在這塊土地上演繹的動人故事,就像電視劇一樣,奔來眼底。 1934年10月,中央蘇區(qū)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主力被迫進行二萬五千里的長征。此時,以黃道為首的中共閩北分區(qū)黨委和軍分區(qū),依托武夷山脈的崇山峻嶺,在與黨中央失去聯(lián)系的情況下,孤軍奮戰(zhàn),采取“獨立自主靠山扎”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堅持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zhàn)。1936年6月,崇安縣(今武夷山市)嵐谷成立了中共閩贛省委,由黃道任書記。1937年2月,閩贛省委機關(guān)由崇安遷到大洲村附近的豬母崗,利用豬母崗山高林密的有利地形,開展山地游擊戰(zhàn),粉碎了駐光澤國民黨七十六師的“圍剿”。在輾轉(zhuǎn)征戰(zhàn)中,黃道從一張包鹽的報紙上看到“西安事變”國共合作的消息,決定以民族大義為重,團結(jié)抗日,與國民黨談判。于1937年9月底10月初,在大洲村舉行“停止內(nèi)戰(zhàn),聯(lián)合抗日”的國共談判,并達成協(xié)議。談判結(jié)束后,中共閩贛省委、省軍政委員會領導機關(guān)也下山,由豬母崗遷到大洲。一個月后,長期堅持革命斗爭的閩北和贛邊紅軍游擊隊陸續(xù)下山,前往江西鉛山縣石塘鎮(zhèn)集結(jié),經(jīng)過整編擴軍,發(fā)展到1300多人。就這樣,一支雄師勁旅,一支抗日圖存的新銳力量,便從大山深處,以大洲談判為出發(fā)點,奔赴了抗日戰(zhàn)場的前線。 站在大洲村頭的山崗上遙望,大洲談判舊址位于大洲盆地的南側(cè),一座小木屋緊挨著山邊靜靜地孤零零地孑然獨立。林際線邊緣暗紅色木屋在蒼茫茫的群山綠野之間格外奪目,仿佛是蓋在青山長卷中的一方血色印章。屋后的南山密林依舊,一派原始森林的景象,一如既往地庇護著黃道等革命先賢的戰(zhàn)斗足跡。 圣跡在前,我們一行整理好心情,肅穆虔誠地向舊址走去。舊址正門上方懸掛“大洲談判舊址”燙金大字匾,題字者正是當年談判的主要代表黃知真,他曾是中共中央委員,中顧委委員、湖北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入門正廳板屏上是大洲談判簡介,黨旗下面擺放的是紅軍用過的物品、文件和當年談判的桌子、條凳等。兩廂側(cè)房為展室和陳列室,收集整理了一批大洲談判的資料、圖片、實物,如實反映出當時談判的史實。睹物思人,在這里瞻仰學習,重溫歷史,了解閩贛地區(qū)黨和紅軍為爭取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歷史,對同仇敵愾,抵御外侮的民族大義,這感受是強烈的、鮮活的、直觀的。 在參觀過程中,最令我崇敬和好奇的,便是黃知真的身世。黃知真是黃道的長子,1920年10月出生,江西橫峰人,1931年參加革命工作,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1935年轉(zhuǎn)為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大洲談判時任閩北分區(qū)兒童局書記、閩北分區(qū)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在談判時,黃知真雖然頭頂著幾項職務,可滿打滿算,他不過是一個未滿17歲周歲的孩子,按當時的營養(yǎng)條件,應當還處于發(fā)育期,并未成年,放到今天也就是一個在校的高中生而已。 是什么力量造就了他稚嫩的肩膀可以擔得起談判的歷史重任? 當時黃知真雖然未滿17歲,可他1927年僅7歲時便隨父親黃道參加贛東北起義,13歲入團,15歲入黨,已儼然是一個有十年革命史的“老革命。”特別是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紅軍主力離開根據(jù)地長征,方志敏也在率領紅十軍先遣部隊北上時被捕犧牲,南方蘇區(qū)進入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zhàn)爭時期。革命隊伍中有人動搖,有人叛變,年少的黃知真卻在深山密林的游擊戰(zhàn)中錘煉成滄海橫流,“挽狂瀾于既倒”的革命英雄,載入青史的“弄潮兒”。 黃道之所以派出黃知真作為我方代表主持談判,固然是因為看重他機警聰慧、立場堅定,也善于辭令。一方面是向國民黨表明中共閩贛省委和他的誠意,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應付可能發(fā)生的意外事件。他寧愿自己的兒子去冒險,也不愿其他干部遭受隨時可能發(fā)生的傷亡。這是一個黨的領導人、紅軍領袖,也是一個父親對革命、對國家做出的歷史擔當。歷史有驚人的相似,黃道本人也是17歲時在南昌二中求學時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辦了江西最早的進步組織“改造社”,踏上革命的之途的。“自古英雄出少年”,黃道、黃知真這對虎父虎子,都是在17歲的花樣年華中躍身歷史的洪流“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 為挽救民族危亡,抗日救國,與敵開展大洲談判,本身就是做為革命家的黃道對歷史做出的擔當。 紅軍長征北上,黃道率部上山打游擊后,一直與黨中央失去聯(lián)系。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的消息傳開之后,人在大山深處的黃道以革命家的政治敏銳,意識到國內(nèi)形勢已發(fā)生急劇變化,立即召開閩贛省委會議,作出《關(guān)于開展反帝抗日斗爭的決議》,號召“一切不愿做亡國奴的中國人,不論職業(yè)、團體、宗教信仰及政治派別,一致聯(lián)合起來,共同進行抗日民族戰(zhàn)爭”。并于1937年3月7日率先組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閩贛省抗日軍政委員會”,在遭國民黨軍事“清剿”、經(jīng)濟封鎖,幾乎與世隔絕的深山老林,能夠作出如此精確判斷并果斷采取組織措施,這在南方八省各地游擊根據(jù)地是最早的,充分印證了這位革命天才的政治頭腦和高屋建瓴的政策水平及共產(chǎn)黨人勇于擔當?shù)牟┐笄閼选T谌暧螕魬?zhàn)中,黃道身為省委書記,同樣要經(jīng)受饑寒交迫的生存考驗,肚子餓得咕咕叫,只能夜宿山上數(shù)星星。在如此艱困之中,這位由李大釗介紹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當年北京師范大學的高材生曾作《無題》詩一首:踏火歸來又赴湯/只身亡命是家常/東西南北路千里/父母妻兒各一方/烽火稍憩農(nóng)夫舍/索得濃茶作膽嘗。這首“馬背上”的詩作,在字里行間無不表達了他鐵一般的革命意志和擔當,也不難看出他作為一名文學青年展露出的才氣。 青山依舊,斯人已去,血色擔當,山高水長。黃道父子在那個“踏火歸來又赴湯,只身亡命是家常”的處境里,所做出的血色擔當,慷慨悲烈,雄沉壯闊。他們將赤膽忠心鐫刻在大洲的青山綠水之中,永載青史。對于后來者而言,心中不禁要叩問歷史:他們何能如此? 1961年8月,毛主席見到黃知真的第一句話“啊!知道真理的人來了”道出了個中的奧秘。認識真理,追求真理,實現(xiàn)真理,正如《國際歌》中所唱“滿腔的熱血已沸騰,要為真理而斗爭!”這便是這對虎父虎子的初心所在,也是這對革命父子成為民族精英,國家棟梁的力量之源。使命呼喚擔當,正是秉持了這不忘的初心,方成就了他倆行進在紅色道路上的不朽傳奇。 (林淑英 作者單位:光澤縣公安局)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wǎng)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旗下,福建最權(quán)威的法律門戶網(wǎng)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quán)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