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楊兆龍評傳》 其實很早以前,就想寫郝鐵川教授《楊兆龍評傳》的讀書體會,但是為什么一直拖到現在呢?很簡單,太難了。我花了大量時間讀了大量的書,越讀心里就越沒底。今天寫這篇文章,對我來說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楊兆龍先生廣為流傳的《法學界的貧乏》一文,我曾多次研讀過,真是如沐春風、如飲甘醇,令人拍案叫絕。在上個世紀,楊先生是名揚國內外法學界的精英,被評為世界范圍內50位杰出法學家之一。他22歲北大畢業,后深造于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他通曉8國外語,是《聯合國憲章》的中譯者;他對大陸、英美法系和蘇聯社會主義法系均有精深造詣,著述300多萬字,對我國立法、行政法、司法和法律教育等進行了極為細致、扎實的研究;他曾草擬《國家總動員法》和《戰爭罪犯審判條例》等,擔任過中國刑法學會會長、中國比較法學會會長、國際刑法學會副會長等。1948年12月代理民國最高法院檢察署檢察長,曾力勸李宗仁,釋放1萬多名共產黨人。 一位偉大的法學家,在中國近代法治舞臺分明已經展開了一條金光大道,可他的人生卻是高開低走,極為坎坷。1971年以“現行反革命罪”和“叛國投敵罪”被判無期徒刑,沒收全部家產。他的晚年十分凄慘,1979年4月1日含冤病逝浙江海寧。1980年得以平反。 上個世紀50年代,為促進中國法治的早日生成,楊兆龍先生以他深沉的愛國情懷和廣博的法學知識,同主流的非法治行為進行了毫不妥協的論辯,執著地追求法治。為此,在階級斗爭擴大化的年代,他被極左行為迫害,受盡磨難,最后為法治捐軀,這是一個悲劇。 對極左權力的又恨又怕,不是楊先生一個人的悲劇,也不是他一個人的性格。那是那個年代很多人的影子啊。一些像楊先生一樣正直善良的知識分子,在可怕的潛規則面前也選擇了一步步后退,把牙咬碎了,吞下肚子。如果我們社會對這些問題長期視而不見,這無疑比個人悲劇更可怕。 《楊兆龍評傳》就是這么一部反映中國近代法學家群體的大書。李步云教授在本書的“序”中強調,中國法系的解體與現代化,與中國近代出國留學然后回國的法學家群體密切相關。法學家傳記在學術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有助于了解中國近現代化的法治進程。法學家傳記目前很難看到,迫切需要多寫。郝鐵川教授正是懷著這種凜凜然的敬重,從楊先生的親友處收集史料,用三十年時間,抽絲剝繭,為我們解讀塵封的歷史,留下了法學英才楊兆龍先生真實而豐滿的評傳,使我們對楊先生的生平、人品、法治思想、遭受的挫折等有了更全面、真實的了解。 郝鐵川教授是史學博士、法學博士后,著作等身,是家喻戶曉的中國當代法學家。我第一次讀到他的著作————博士后研究報告《秩序與漸進: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依法治國研究報告》,就感到十分吃驚。萬萬沒想到,他對中國法治建設的研究,對現實的提取是直接、高純度的,極其精準,這是一般學者很難擁有的能力。陸續找了他的一些著作來讀。他的文章視野開闊,邏輯嚴密,體系完整,充分展現了獨特的觀察天賦、思想天賦和表達天賦,讓我完整體會到法學寫作的魅力。 后來才知道,郝鐵川教授具有學者與高級官員的雙重身份,他的學術目標是做法學“通家”,即古今通、中外通、交叉通、名實通。他發了這么大的愿,要以一人之力,一桿筆面對千秋萬代,令人震撼。他的人生一直有很多可能性,從高校教授到政府機關領導,從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金山區區長到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宣傳文化體育部部長,再到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黨組書記、館長,再到杭州師大沈鈞儒法學院院長。他這么拼,借用司馬遷的那句話,“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是要拿出幾部帶著生命溫度的巨作來。 《楊兆龍評傳》以楊兆龍先生為中心,代入他的視角,面對他的人生挑戰,為他在法治進程中前行的每一步,哪怕是半步,給予喝彩和掌聲。其謀篇布局之嚴密,遣詞用句之精當,再大的學者,也要傾注畢生心血才能做到。他最觸動我的是法學家之間的這種拉大人生坐標尺度,悲喜自如的力量。通過敘述楊兆龍和吳經熊、盛振為、王造時等師友們的關系,展示了那一代法律人的生活和工作。特別是董必武、陳修良、徐盼秋等共產黨人堅守法治的事跡,使人感受到,不管什么時候黨內終始有正義的聲音和對人民呼聲的響應。理想如月,讓航海者借其光而航行。這樣的書,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展現了當代中國十分珍貴的一個操守:即使歷盡人世滄桑,經歷萬千苦難,心中一定要有一個信念。這個信念,就是生生不息。 《楊兆龍評傳》終將跨越時空,成為一部用人生歷練書寫,用人生歷練研讀的巨著。我們要感謝這些前輩,他們擴大了我們的經驗,帶領我們看到歷史開啟的那些剎那。就像魯迅先生所說“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讀書,就是把我們敬佩、瞻仰、渴望不可及的美好人格,盡可能地裝進體內,盡可能地讓自己的心智擁有相同的品質。人生之所以可貴,是因為有情,有真情,有深情。人生苦短,但一個人的一生,不只是這一世。只要對黨和國家無限忠誠,心中裝著人民,完全可以超出自己的生命大限,無論是小聲傾訴,還是大聲疾呼,終究可以擁有自己深情的人生。 (黃麗云)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