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兆豐經濟學講義》 薛兆豐 著 中信出版社 在北京,我曾參加一個別出心裁的新書發布會。著名經濟學者薛兆豐在北京三源里菜市場舉辦《薛兆豐經濟學講義》新書發布會。 菜市場結廬人境,車馬喧嘩,每個攤位都化身一個經濟學原理案例,有“亞當·斯密牛肉鋪”“阿爾欽海鮮店”“曼昆調料店”“李嘉圖蔬菜鋪”等等。而市場盡頭的攤位是薛教授自己經營的,放他的《經濟學講義》。這場發布會展示了薛兆豐對經濟學的闡釋:這是一門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最貼近的學問,就該身在蔬菜和牛肉之間,讓讀者在日常生活里弄懂和使用。 比如,為什么海鮮店要叫“阿爾欽海鮮店”?按照經濟學家阿爾欽的解釋,最好的海鮮在當地往往買不著,它們會出現在出價最高的遙遠的市場上。這個新書發布會最終變成了一個新聞,那個菜市場也變成網紅菜市場。 這般傳奇,我見到了,現在想起恍如隔世。我還寫了一首小詩: 一個下午,陽光從左腳移到右腳/光陰很慢,夢想似乎會被整飭/三源里菜市場的青菜/山上的南瓜用馬馱回來,山腰的四季豆用馬馱回來/市場深處,薛兆豐經濟學講義用牛馱來/大片生活的海洋和幾勺鹽的故事,不斷被翻炒………… 我讀《薛兆豐經濟學講義》,更把它視為經濟法學教程。薛兆豐不是單純的經濟學家,還是經濟學和法理學的兩棲學者。他運用經濟理論來闡述法治領域中的各種問題,將經濟方法運用于對法律法規和公共政策的理解與改善。制度、法律、習俗、道德在日常活動中得以運轉的秘密到底是什么?人們認為法律的各個部門,如憲法、法理學、刑法、民法等似乎是相互分離而獨立的,看不到其中的共性;人們贊成什么,反對什么,缺乏一以貫之的分析工具。 我們來觀察最近的一個命案。據通報,10月10日,莆田市秀嶼區發生故意殺人案。犯罪嫌疑人歐某中居住的工棚因臺風倒塌,雨棚貼片刮落,掉入死者菜地中,雙方因此發生口角,導致發生2死3傷慘案。這個案件的背后是潛伏20年難以調解的4戶人家土地糾紛。雖然當地政府多次介入協調并簽署了協議,但后來都被當事人否決了。犯罪嫌疑人歐某中建房一事被擱置,近年來一直居住在臨時搭建的工棚中。農村鄰里糾紛涉及幾代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矛盾和隔閡越積越深,最終成為打不開的死結。 當消息剛被曝光到網上時,網友都在譴責犯罪嫌疑人,但媒體提前曝光了部分情況后,又有不少網友同情犯罪嫌疑人。這種同情在當地政府發出懸賞通告后達到了峰值。如何正確看待案件,還原最基本法理,把民意喧囂演化為一次法治公開課,是一場重大考驗。 社會生活很復雜?,F實情況是,由于資源的稀缺性,人們追求美好生活以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中,必然產生沖突。所以只有在魯濱遜的世界里才沒有法律問題。法律總是面對復雜世界,這個復雜世界由于信息不完全不對稱,我們無法完全甚至大體預測出,消除復雜因素的影響。所以法律解決問題時,常是摸著石頭過河。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基本的人文關懷,按部就班、機械化、教條的規制社會生活,不僅增加了社會摩擦成本,還可能給全社會提供反面教材。 目前對于人性的研究,基本以抽象理論為出發點,是理想式的,充滿宏大敘事的。對于效益這一法律價值的分析、探討相對較少。而一般人的世界里往往只有“是非對錯”一個維度。所以在此案中,無計可施的基層組織,互存怨氣的鄰居,所有的傷害都是相互的。這種不計代價和后果的兩敗俱傷行為,令人感到無限悲哀。 因此,法治建設應當為經濟分析方法留下一席之地。 從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經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學,再到凱恩斯、后凱恩斯時代以來的現代經濟學,經濟學呈現出百花齊放、精彩紛呈的局面。新制度經濟學異軍突起,尤其是把經濟原則貫徹到法律中來,能產生整體合理化的力量,并為預防社會意外事故提供系統標準。 首先,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假設,即人是理性的,理性人總是追求約束條件下的效用最大化。作為激勵制度的法律,必須構成一個納什均衡。也就是說,給定其他人遵守法律,每個人都能積極地遵守法律。其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根據保證資源優化配置的目標,不存在絕對與社會不發生聯系的個別法律行為。法律對個別行為應當有評價。一切不符合社會資源優化配置的個別行為,在執法過程中應給予否定評價,并受到相應限制。 在此案中,犯罪嫌疑人是公認的老實人、好人。被害人也是沾親帶故的鄰居。這種鄰里糾紛是一個普遍的社會性難題,不僅涉及到價值的衡量標準,還涉及法律關系。首先是說理。要用雙方都接受的方式進行協商,不一定都打情感牌,也可以加入金錢、道德、寬容、正義、權力等進行權衡。當然也有可能談不妥。這時應當超越對錯,及時運用法律武器抽刀斷水,及時厘清權利邊界,維護公民基本權益。 目前我國正從人情社會快速邁向現代社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個別主體可能產生機會主義傾向的道德風險,即希望收益內部化的同時成本外部化。制度安排有時并不能完全遏制機會主義。這種情況下產生的資源分配與選擇問題,均可納入法律經濟學范圍,引導全社會用經濟分析方法加以研究,用日常生活中的常識加以認識。 還有,社會上有很多原則都是對的,比如追求個體利益最大化、尊重個人意志、尊重私有產權等等。但是,比這些原則更大的原則,是社會總福祉最大化。在這個最大原則下,很多看起來很正確的原則,都不得不妥協。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經濟分析方法,理解這一點,對我們能夠理解現代社會的生存法則至關重要。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