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2007年間,習近平同志以筆名“哲欣”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發表了232篇短論。這個筆名是取“浙江創新”之意,蘊含了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對浙江的美好期許。這些短論精當凝練,每篇不過三四百字,卻深蘊哲思和新意,與筆名甚為契合。 很多領導人都有筆名(或化名),尤其在動蕩的革命年代,使用筆名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而他們的筆名背后,常常有著特殊的淵源和意義。周恩來常用的筆名是“伍豪”,這與其早年革命經歷有關。“五四”運動期間,周恩來在天津成立和領導了學生進步團體“覺悟社”。當時社員抽簽編號,周恩來抽中五號,便以諧音化名“伍豪”;而鄧穎超抽到一號,便以“逸豪”為筆名。倆人“般配”的筆名,也顯示了倆人非比尋常的感情。 名字是一個人最重要的符號,其背后往往蘊藏著深刻的生命經驗。比如陳獨秀,其實“獨秀”是他的筆名。他原名慶同,字仲甫,因家鄉安徽懷寧有座獨秀山,故自稱“獨秀山民”。1914年起,他以此為筆名發表文章,名揚天下,其本名反而鮮為人知。性格剛硬的陳獨秀總是為當時的反動政府所忌,他一生5次被捕,在獄中的時間累計超過5年。有人統計他用過的各種名字至少有38個,可以說,這也側面反映了他常常面臨著險惡的環境。 有時候,筆名并非一個人專有,而是集體創作使用,這一情況在媒體中頗為常見。這些筆名被特地用來傳遞官方的聲音,引導輿論方向。如仲祖文、鐘軒理、鐘政軒,分別代表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理論局、中央政法委在各自領域發聲;其中仲祖文常常闡述黨建、人事政策和干部作風等重大戰略問題,被譽為“干部管理和任用工作的風向標”。最著名的“任仲平”,則是“人民日報重要評論”的諧音縮寫,常常在一些關鍵時刻對重大話題發表評論,發揮推進思想共識的重要作用。其首次亮相,是在1993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頭版發表了4465字的《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四屆三中全會》。其時適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閉幕15周年,此文為貫徹中央改革精神做了強有力的輿論宣傳。十七屆五中全會以后,《人民日報》以“鄭青原”的筆名連續刊發涉及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評論,而這一筆名取自“正本清源”的諧音,帶有鮮明的價值取向,暗合其發文內容。類似的,《人民日報》國際部也有“國紀平”和“鐘聲”兩個筆名。前者意為“有關國際的重要評論”,以闡釋我國重要外交理念和政策為主,一般圍繞重大國際問題展開,論述比較深入;后者是“中國之聲”的諧音簡稱,以正面闡述中國對一些國際問題和涉華問題的立場與主張為重點,一般快速反應,文風簡潔犀利,與“國紀平”形成互補。 這類集體筆名承載著重要的政治使命和政治意義,其發聲有著“風向標”作用,已成為我黨的一項重要政治傳統。這種筆名發文,一定程度上扭轉了機關單位刻板冷肅的形象,行文更加靈活兼具一定溫度,以更加人性化又不失權威性的方式直接面對讀者,具有更大的宣傳半徑和宣傳效果。而這些筆名的發生和發聲,無疑也是一部濃縮的當代政治史。 (鄭珊珊)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