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照老家習俗,村里人年夜飯要吃魚。我想,“魚”和“余”諧音,以吃魚方式表達“年年有余”的美好祈愿,應該是這一習俗經久傳承的根源所在吧。現在,那個遙遠的閩北小山村里的幾十戶人家大多外遷,但無論鄉親們定居何處,吃魚這習俗依舊血脈相連,揮之不去,割舍不斷。 這不,臘月才到,在小城和我一同居住的母親就念叨著備“過年魚”的事了。我說,媽,超市菜市,隨時都可以買,鯽魚鰱魚草魚任你選,你就別再為此事擔心。母親嘴上應允,可沒隔幾日又言不由衷地將這事提上了議事日程。 母親傳統守舊,我是深深地理解她的這份濃厚的“吃魚”情愫的。“過年要吃魚,吃大魚。”平日里,母親十分注重勤儉持家,但對于吃魚這事,總是顯得有些另類,大方得很。可是,那時家里窮,哪是想吃大魚就能吃到大魚的? 村里沒有通公路,過年吃的魚,是家里放養在稻田里的鯽魚,名曰“稻花魚”。待到秋收捕魚,篩選出個頭最大的四五尾,放到井里續養。過年這一天,從井里撈出一尾尾長到接近兩斤重的“稻花魚”,逐一過秤,其中最大的兩尾孝敬老人,送給鄰村居住的外婆。 除夕那天,家家戶戶會備好兩尾魚。這魚均用來煮“全魚”, 一尾清蒸,一尾紅燒,而且都必須“有頭無尾”。原來,鄉親們在殺魚時就把兩條魚的尾巴成塊切下了。這剛切下的鯽魚尾,外頭有一層滑膩膩的汁液,非常黏稠。鄉親們趁著黏液未干,麻利地將一條魚尾黏貼到廚房的木門上,另一條魚尾貼到裝稻谷的谷倉門上,以此表達來年一家人吃的東西富足有節余。是呀,民以食為天,還有什么東西比吃更重要呢? 有一年臘月,天氣變幻無常,接連暴雨。就在除夕前幾天,大雨瓢潑,使續養“稻花魚”的古井罕見地出現井水外溢,幾尾大魚全部逃之夭夭,急得母親捶胸頓足:“這可如何是好,一家老少過個年連條像樣的大魚都吃不上。”待雨停,大水漸退,父親便顧不上冬寒,迫不及待地帶上竹簸箕到門前米余寬的溪流里打撈偷跑的大魚,凡是覺得有可能成為“稻花魚”藏身的石縫,都用手摸一遍。就這樣,打著寒顫摸了近十公里的流程,結果大魚沒摸到,指頭長的小魚捉了兩三斤。 要吃年夜飯了,眉頭緊鎖了幾天的母親強作歡顏,不時地給我們夾雞腿鴨腿。可是我們都知道母親的心思,因為她總是不經意地朝那沒能貼上大魚尾的空蕩蕩的廚房門看。偏偏我又在這節骨眼上節外生枝,吃小河魚時被魚刺卡住了喉嚨。費了好大一番周折,才被村里的赤腳醫生用鉗子鉗出。經歷了如此這般的事情后,母親對每年過年要吃的“稻花魚”看管得更加小心,生怕一不小心就會讓魚給跑了溜了。 現在,隨我到縣城定居的母親隨時都可以買到她想要的大魚了。只不過,這魚大多來自人工養殖,魚尾的黏稠度明顯沒有天然放養的“稻花魚”高,但黏貼到門上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在于上下樓梯的人看到這樣的情景,會覺得稀奇覺得“怪”。每每遇見表情驚異的鄰里,我都會耐心地微笑告知:“老家習俗,以此表達對春節的祝福,祈愿年年有余。” (李宣華)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