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了農歷臘月二十,村子里的“年味”漸漸濃郁起來。 先是家家“掃堂”————清掃屋子每個角落的灰塵。農村常年燒柴火灶,煙灰容易附著在房梁和椽子上面,有時甚至還會堵塞煙囪。堵在煙囪里的煙灰結痂成塊,就如糖塊一樣,大家便叫它“煙糖”了。大人把一束細細的竹枝綁在一根長長的竹竿末端,制成“堂把”,用來清掃積了一整年的“煙糖”,順便也清理灶神和祖宗神位香爐里的“香腳” ,準備即將到來的祭灶與“請太公太婆”。 祭灶是農歷二十四的事情。女人們一早起來將前一天準備好的瓜果甜點之類的貢品擺在灶神面前,再點上香和蠟燭,待香火燒盡,就算完成儀式了。其實這一天也是南方的小年,但南方人不如北方人注重儀式感,通常都忽略不計了。 小年過后村子里的女人更加忙碌,磨豆腐、黃、蒸米糕,三五成群,互幫互助,有時忙不過來還要拉上自家的男人和孩子。男人們也沒閑著,上山打柴,下地收菜,或者殺豬宰羊,牧牛放鴨,將農閑過成了農忙的樣子。 舊歷的年底畢竟是年底,就連天公也要拿出新年即將到來的樣子。接連幾日,灰白色的天空不時都會飄下幾絲細雨,天氣太冷,有時下成了凍雨,把上山的路也封住了,男人們就聚集在一起找樂子,或耍牌,或擲骰子,由于加了彩頭,女人們擔心自己家的吃虧,就會扯著喉嚨叫喚自家男人,被叫的男人在一片起哄聲中,心不甘情不愿地回家了。 日子太忙,大人就忘記了監督孩子讀書寫字,于是我們迎來了一年最好的時光。通常早飯過后我就提著“火籠”去跟小伙伴們會合。下雪的時候打雪仗,沒雪的時候去田里玩冰塊,有時也會到菜地的豆秸里尋找秋天遺落的豆子,再將豆子埋在火籠的熱灰里,待“啪啪”作響時再取出放入口中,那個香味,悠遠悠長。只是等到回家吃午飯時,才發現“火籠”不知哪兒去了。 過年的高潮還是除夕。家里收拾穩當妥帖后,大人開始準備“請太公太婆”。人在陽間過年,不能忘記陰間的列祖列宗,得先請回屋子飽餐一頓,再燒足紙錢讓他們帶走。 女主人整出一大桌酒菜,有排骨、油豆腐、炸肉皮、蟶干等平時不大常見的珍饈美食,整齊有序地擺在主屋廳堂的桌子上,再點上香燭,打開屋子正門,恭迎先人們回家。 每當這時,孩子們就會被帶到看不見廳堂的房間里,或給一些零食,或被要求完成撿豆子之類的某項家務。待稍長大一點后,我被允許與父親一起給先人燒紙錢了,但也被賦予了另一項神圣的任務,就是盯緊年幼不懂事的弟弟妹妹,防止他們爬上凳子吃桌子上的供品。 我一邊焚燒紙錢,一邊看著廳堂里空落落的凳子,心懷敬畏地想,我爺爺會坐在哪一個位子呢?他在世時全家最大,可去世了在列祖列宗里卻是最小的,他應該坐在桌子最末端的位子吧?我真希望爺爺能把碗筷弄出點響聲什么,也好印證一下我的判斷。我果然聽到響聲,驚悚之中卻發現那是父親在燃放鞭炮恭送列祖列宗。 左鄰右舍的鞭炮聲音陸續響起,大家都送走了飽餐之后的列祖列宗。這個時候我通常是不出門的,心想村子的巷道里來來往往的都是故去的先人,不免有些害怕。 爆竹聲音越響越大,空氣里散滿了幽微的火藥香,過年的熱鬧重新占據心間,我也全然忘記剛才奇怪的想法了。 接著就是吃年夜飯,領壓歲錢,嗑瓜子,在歡樂里度過了農歷大年。 這是三十多年前我在閩東鄉下過年的場景。這么多年過去,我不知道,那里現在是否還是這樣過年的? 照例,初一早上,大家都到村子里的“做十人家”去拜壽。 所謂“做十人家”,是指家里有年齡剛好逢十的老人的家庭,通常五十起算,然后是六十、七十,直到百歲。“做十人家”初一一早就在自家廳堂的桌子上擺好各種各樣的甜點和炒得噴香的花生、瓜子、葵花子,還會包上小紅包,答謝前來拜年的孩子們。 我們是沖著糖果和小紅包而去的。相比糖果,小紅包更吸引人。膽子大的孩子主動向主人要紅包,膽小的如我,盡量往前靠,有意提醒主人自己的存在。 還沒有拿夠童年的小紅包,我就離開了故鄉,到了一個叫福州的城市,一呆就是三十多年。 今年春節我在福州,一如既往地蹲守崗位,一如既往地督促孩子讀書,也一如既往地陪伴父母。 當年牽著我的小手四處拜年的父親,今年正好八十歲,按照故鄉的習俗,我們是“做十人家”,應該在廳堂里擺上長長的一桌瓜果甜點,包上小紅包,等待前來拜壽的鄰里鄉親。只是在這遠離故鄉的城市,對門的鄰居也未必認識,又何來曾經的“年味”呢? 也曾想過重回故鄉的小山村,修葺舊屋,重燃柴火灶,用裊裊的炊煙宣告“年味”的歸來,只是兄弟姐妹由于謀生之故分散各地,加之疫情,終究不了了之。無奈之下,選擇在酒店訂了一桌飯菜,請來近親和好友,與在福州的家人一起祝愿。于是,“年味”就變成 “祝你生日快樂”的旋律。母親有點無所適從,就在蠟燭將要點燃的那一刻跑開了,嘴里嘀咕著什么。相比奶奶的扭捏和局促不安,孫子倒很淡定,很自然地拿起了生日蛋糕盒子里的帽子,給爺爺戴上了。 傳統佳節更能體現中國人的人性之真。不管天南地北,不管天寒地凍,春節來臨,人們總是自然、真誠、心甘情愿地克服重重困難回到自己的故鄉與親人相聚。這就是中國式血緣關系的偉大。 許多人感嘆現在過年“年味”越來越淡了,在我看來,變淡的只是“年味”的外在形式,而其核心要義一直未曾遠去,那就是基于中國式血緣關系而產生的親情力量。 (張發建 作者單位:福建省公安廳)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