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信風,是從小寒節氣開始的。 “枝橫碧玉天然瘦,蕊破黃金分外香。”這個少雪的冬天,蠟梅綻放,一抹抹澄澈的暖,金燦奪目,為蕭條的冬日增添了幾許色彩和生機。晶瑩剔透的花瓣,散發出陣陣香氣,一陣風吹過,梅香沁人心脾。 即使寒冬刺骨、滴水成冰,也阻擋不了春天的抵達。立冬時節,濃重寒意彌漫,蠟梅已開始打朵。天寒色青蒼,風寒葉枯桑,遍野黃草灰纓,樹們在風中瑟瑟作響,似乎在發抖。蠟梅灰色的枝條,看似憔悴無力,卻拱出無數的小點點,似乎在悄悄地說:我已坐上通往盛大花園的列車。 冬至節氣,蠟梅的叢生小枝之上,滿枝丫都是花骨朵,宛如一粒粒的綠豆。小雪、大雪時節,蠟梅的骨朵,愈加飽滿充實,似黃豆粒,隱約透露著春的消息。 小寒節氣,不知是雪喚醒了蠟梅,還是蠟梅踏著節令的韻律而來,你望到的,是她漸次開放的景象,迎寒吐蕊,花小而香。“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這讓人眼亮的,應該是蠟梅。 蠟梅,不是俗稱的梅花。蠟梅屬蠟梅科,而梅花屬薔薇科,是完全不同的家族。清初《花鏡》中這樣描述:“蠟梅俗稱臘梅,一名黃梅,本非梅類,因其與梅同放,其香又近似,色似蜜蠟,且臘月開放,故有其名。” 蠟梅別名寒客、久客、素兒、寒梅。蠟梅花開之時,多在瑞雪飛揚之際,欲賞蠟梅要待雪后,又名雪梅。因蠟梅入冬初放,冬盡而結實,又名冬梅。宋代元以前,蠟梅名黃梅。 “天然金蕊弄群英,誰笑鵝黃染得成。”蠟梅,無論是磬口梅、素心梅、虎蹄梅還是狗英梅,只有一種顏色————黃。張孝祥曾以“滿面宮妝淡淡黃,絳紗封蠟貯幽香”的詩句,吟唱它的特殊色韻。“蠟梅是寒花,絕品,人以臘月開,故以臘名,非也,為色正似黃蠟耳。” 蘇東坡曾在湖畔的房前屋后廣植蠟梅,并把居室命名“梅花堂”。他在《蠟梅一首贈趙景貺》中寫道:天工點酥作梅花,此有蠟梅禪老家。蜜蜂采花作黃蠟。取蠟為花亦其物。” “一花香十里,更值滿枝開。承恩不在貌,誰敢斗香來。”香為花之魂。蠟梅花凌寒而開,香氣濃而不濁、艷而不俗,古人常以“暗香襲人欲襲骨”“熏我欲醉須人扶”等詩句贊美。“蜜房做就花枝色,留得寒蜂宿不歸。”寒蜂飛到這里,都舍不得走了。“蜜房”這雅號,確實配得上她。接到荀秀才送的十枝蠟梅后, 陸游欣然賦詩:“與梅同譜又同時,我為評香似更奇。痛飲便判千日醉,清狂頓減十年衰。色疑初割蜂脾蜜,影欲平欺鶴膝枝。插向寶壺猶未稱,合將金屋貯幽姿。” “來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難怪,蠟梅會成為漏窗風景。當窗而坐,讀書,聽曲,發呆,漫想,沉浸在花香里,一切的外在,都是多余的。“冬寒時節則面對籬笆間的忍冬花,用蠟梅溫一壺大曲。”這是林清玄的做派。這個通透的人,在臨離世的前一天,仍想的是:“我們雖然在塵網中生活,但永遠不要失去想飛的心,不要忘記飛翔的姿勢。”這已經跨越一般文人的雅趣。 “剛條簇簇凍蠅封,勁葉將零傲此冬。磬口種奇英可嚼,檀心香烈蒂初。根依陽地春風透,瓶倚晴窗日氣濃。一樣黃昏疏影處,懸知水月不相容。”每到新年前后,蠟梅就會凌寒開放、久開不凋。“風不信,則其花不成”。若說風是花的約定,那么蠟梅就是春的約定。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蠟梅綻放,雖然有些式微,卻是一種盛大的開啟,也是春天敘事的開端。 冬寒盡處,春天便來。小寒已來,春天還會遠嗎?春天的腳步近了,人們走進花店或花市,選購兩三枝蠟梅帶回家,插在花瓶里,供于書案或茶幾,滿屋幽香,既裝點了家居,又增添了節日氣氛,洋溢在心的,是春日的燈盞之光,可以照亮心內的黑。 “給我一朵蠟梅香啊蠟梅香,母親一樣的蠟梅香,母親的芬芳,是鄉土的芬芳,給我一朵蠟梅香啊蠟梅香!”臘月已至,讀到余光中先生的《鄉愁四韻》,隨風吹來的梅香里,我分明是聞到了年的味道、家的味道、春天的味道,那般醇厚、那般美妙。 (任崇喜)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