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部分上世紀七十年代生人,對“知青文化”“傷痕文學”多少懷有一種獨特的情感。我雖然沒能親歷那個年代,但兒時的成長環(huán)境或多或少還殘留著那時的氣息,況且父輩都是過來人,時常聽他們憶起曾經(jīng)的苦與樂,受到的熏陶自然不少。 當《人世間》一上映,瞬間便抓住了我們的眼球,把大家的思緒拉回到幾十年前的時光。從第一集開始,我便欲罷不能,淚點頻頻,完全融入了劇情。電視劇里的點點滴滴,與我們曾經(jīng)歷的何其相似;時代留下的烙印,對我們這輩人的影響,又是何其深刻,這也許是最能產(chǎn)生共鳴的地方。 《人世間》以北方某城市“光字片”區(qū)周姓一家人的故事為主線,講述了五十多年的歲月里,周家人歷經(jīng)上山下鄉(xiāng)、三線建設、知青返城、恢復高考、仕途沉浮、下崗下海、出國旅居等大事件。周家人的命運與時代變遷交織在一起,展現(xiàn)了一部中國當代百姓的生活與情感史詩。 其中,讓我感觸最深刻的,是該劇對“家文化”的抒寫與詮釋??v觀全劇,始終都沒有離開以“家”為背景和紐帶,我們可以看到普通老百姓對“家”的牽掛、經(jīng)營與期望。有幾個場景讓我特別感動,開篇便是周家一家5口人分別的情景,父親周志剛?cè)ノ髂蠀⒓印按笕€”建設,長子周秉義響應國家號召去建設兵團,隨后長女周蓉追隨詩人遠赴貴州鄉(xiāng)村,原本要下鄉(xiāng)的小弟周秉昆留下與母親相依為命。當看到一家人在火車站依依不舍、含淚告別時,聯(lián)想起自己常年不在父母身邊的經(jīng)歷,頓時雙眼盈滿淚水。只有到了離別,才會真正懂得家的溫暖、家的意義,它始終是一個人的避風港灣,是一個人的歸途方向,沒有了家,便是無根之水、無本之木。正如電視劇主題曲唱的:“世間的甜啊,走多遠都記得回家?!?/p> 當周志剛獲悉周蓉擅自遠離時,他憤怒了,表明不會原諒她,不允許她回家。在他看來,女兒的行為無異于對家的背叛。但是,他心頭始終無法釋懷,跑到貴州偏僻的山村去看望女兒,知道女兒平時胃不好,還特地帶去了二十斤面粉。在那個又是學校又是女兒住家的山洞,與女兒起爭執(zhí)時,他吼道:“你可以沒有我這個父親,但我不能沒有你這個女兒啊”;當周蓉哭泣且胃疼時,他一把將女兒摟在懷里,心疼不已,再也顧不上責備。在這個家,女兒就是周志剛的命,沒有了女兒,家又何以成為家啊!所以,他最終還是原諒并接受了還戴著“反革命”帽子的女婿馮化成,讓馮感到了家的溫暖。馮化成跪地感恩并說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話:“家人的認可是最重要的。”是啊,聯(lián)系現(xiàn)在,哪怕我們在外工作再辛苦再艱難,只要家人能理解和支持,又算得了什么! 《人世間》里,周家的和諧是令人羨慕的,周家兒女無論身在何方,都依戀著這個家,同時也被這個家所系念,這恐怕是創(chuàng)作者最不吝惜筆墨的地方。有幾個鏡頭尤讓我難忘,如母親李素華叫秉昆寫家信,邊喂他吃東西時,那慈愛滿滿的目光;秉義帶冬梅回家過年,母親和他同炕說著悄悄話時的濃情;周志剛為鄭娟付出的辛勞所感動,接受了這個兒媳婦時的感慨情形;秉昆不再準備考大學,周志則對他說:“為這個家,你犧牲太多了”,秉昆卻坦然答到:“為自己家嘛,叫什么犧牲”;李素華醒來后,一家人終于團聚在一起,其樂融融地過年的情景等…………無不體現(xiàn)出這個家庭的溫馨、包容和大義。有時候想,什么是幸福?其實幸福并無關富貴或貧窮,對許多家庭來說,一家子能夠歡歡喜喜地聚在一起,就是難得的幸福了。 家,對于中國人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自古以來,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就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充分說明“家”與“國”的關系。這齊家的“齊”字,有治理的意思,目的就是要使家庭成員能夠齊心協(xié)力,和睦相處。往往一個溫暖的家庭環(huán)境、良好的家風,具有強大的感染力,能給這個家庭的成員帶來正能量,反之,則可能產(chǎn)生不好的效果?!度耸篱g》里,正是周家人善良正直、互敬互愛、勤勞堅韌等因素,使得家庭和睦,人才輩出。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家文化可謂其中的精髓,為中華民族的世代祥和、延綿傳承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無論社會如何發(fā)展,我們都莫忘“愛家為國”的初心和情懷?!妒澜缥拿魇贰返淖髡咄枴ざ盘m特說過:“家庭是文明的核心?!币苍S我們做不了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但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樹立正確的價值法則,涵養(yǎng)好親情、處理好矛盾、教育好后代…………亦能為社會安定和諧做出貢獻,這便是我看《人世間》的最大收獲了。 (羅炳崇)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wǎng)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旗下,福建最權(quán)威的法律門戶網(wǎng)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quán)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