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建新時代檢察宣傳和檢察文化產品體系,是檢察宣傳思想工作適應檢察事業快速發展的一項基礎性、結構性、全局性的重要變革。檢察宣傳工作關乎人民群眾對法治的直觀印象,關乎檢察隊伍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因此,講好檢察故事,傳遞法治聲音是新時代檢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基層檢察院宣傳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檢察宣傳隊伍建設力度不足。基層檢察機關的檢察宣傳工作普遍是檢察干警業余來兼職從事檢察宣傳工作,一人多崗,他們不僅要應對傳統媒體,還要應對新興媒體的應用,有些甚至還兼職起草大量的文字材料工作。面對這樣的局勢,想真正搞好新媒體下的檢察宣傳工作,也是有心無力的。 (二)檢察經費投入不足。檢察新聞宣傳經費僅限于訂閱報紙、雜志,制作宣傳欄、宣傳品等,大多數基層檢察院在于媒體達成戰略合作和購買版面等方面投入不足。省內僅有少數基層院建立了新媒體工作室,但在硬件設備、購買專業剪輯服務等方面投入不足,用于日常工作使用的電腦配置也很低,經常出現卡頓。崗位培訓、請技術人員授課上缺乏經費支持,外出學習交流的機會也較少,檢察宣傳專兼職人員的素質和能力趕不上時代發展的速度。 (三)檢察宣傳機制上不健全。近年來,各基層院與報社媒體的戰略協作還停留在檢察院自己撰寫稿件,未將新聞宣傳工作的重心放在發現檢察工作亮點以及提升宣傳稿件的質量上,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與媒體雙向溝通交流的力度。 (四)宣傳內容單一,宣傳視角固化。基層檢察院的宣傳仍是報喜不報憂,更愿意宣傳自己做了什么,上級想看什么,而沒有把“兩微多端一抖”作為普法的“喇叭”、展示檢察形象的“窗口”。固守“我想說什么”,而主動忽略“百姓想知道什么”,其結果往往是“誰寫誰看”、“寫誰誰看”。 二、原因 思想上不重視。思想上的不重視是宣傳工作難以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原因。不重視檢察宣傳工作,就無法提供優質法治新聞產品,弘揚主旋律,彰顯新作為,傳播正能量,更談不上檢察自覺和檢察擔當。 理念上未更新。部分基層檢察院的檢察官未樹立“主人翁”意識,沒有從大局上、從文化自信的角度去看待檢察宣傳,沒有落實好“誰執法、誰普法”責任。 宣傳上怕得罪人。在新聞媒體眼中,檢察機關過于謹慎,不愿意透露信息,對一些信息常常是堵、躲或者保持沉默,很難獲得核心信息,只能在外圍“打轉”。而在檢察機關眼中,媒體不夠理性,善于捕風捉影,或者夸大事實,給司法工作“添亂”。 三、應對的策略 (一)樹立“大宣傳”意識,建立全院一盤棋。基層檢察院要堅決摒棄新聞宣傳只是綜合部門的職責,與業務部門不相關的觀念,在辦好案的基礎上做實檢察宣傳工作,把宣傳工作當做檢察產品和法治產品,以匠心打造精品,建立一把手抓分管領導、科室負責人抓落實、齊抓共管的“大宣傳”工作格局。樹立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宣傳員的新理念,發動每位干警,積極從多維度發掘辦案中和日常工作中的新聞素材。 (二)儲備宣傳人才,建設專兼結合的團隊。檢察宣傳工作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一支政治上忠誠、能力上過硬、作風上嚴實的宣傳隊伍。專兼結合的團隊不僅能彌補人員力量的不足,還能在專業上形成互補,從而形成宣傳工作合力。基層檢察院在公務員招錄中要及時招錄具有中文、新聞宣傳等專業人才,提升檢察新聞宣傳的專業程度。通過教育培訓、傳幫帶培養宣傳聯絡員,樹立宣傳思維,及時收集、整理、匯總新聞線索。發動院內包括聘用制書記員在內的青年人,去尋找可視化、便捷化、多元化的表現形式,研究新穎的視角和剪輯、編排手法,使得內容與形式深度融合,達到一主題多元表現方式的目的,讓受眾耳目一新。宣傳工作需要基層院黨組的支持,加大軟硬件的投入。基層院可以根據實際建立新媒體工作室,為宣傳工作人員提供工作、交流、合作的空間。 (三)建立健全宣傳工作機制。與各媒體建立深度戰略合作機制,主動給媒體“喂料”,提供信息,讓媒體第一時間發出權威報道。建立健全宣傳考評機制,將宣傳任務數和輿情處置納入檢察官業績考核體系、個人年度評先評優、集體評先評優。建立新聞宣傳工作人員的輪崗制度,建議宣傳工作人員到業務部門開展短期輪崗學習,深入了解檢察業務工作的過程,發掘業務工作亮點,提升業務工作經驗的轉化率。 (四)敢于面對積極應對。以更加謙卑、平和、真實、坦誠的心態對待“新技術”所帶來的“新媒體”,利用官方網站和官方微博發布官方消息、開通12309手機平臺、由發言人開新聞發布會等手段,切實提供公眾所需的有用信息,及時回應公眾提出的問題和建議。同時,充分結合社會熱點問題,結合辦理的相關案件,通過圖文故事、以案說法等群眾容易接受和喜聞樂見的方式,積極主動地回應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主動出擊,聞風而動,主動發聲,增加新聞稿件的吸引力。 (徐維莉)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