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溪是溫情的。飄香、安寧:“中國烏龍茶之鄉(xiāng)”,鐵觀音的發(fā)源地,位居中國第一的重點產茶縣,聞名世界的“中國茶都”。 安溪是柔軟的。輕盈、綽約:“中國藤鐵工藝之鄉(xiāng)”“世界藤鐵工藝之都”,工藝品暢銷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占中國同類產品交易額的半壁江山。 安溪是火紅的。繁華、驚艷:尚卿下草埔,我國最大的宋元冶鐵遺址、國內首個科考發(fā)掘的塊煉鐵和生鐵冶煉并存的冶鐵遺址。這個新頭銜一經亮相,就成了新晉世界文化遺產“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 溫情,柔軟,火紅,都是安溪的質地。我們,直奔火紅的新頭銜而來。 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曾概述全國鐵礦分布————“西北甘肅,東南泉郡,皆錠鐵之藪也”。東南泉郡,泉州!又據《元豐九域志》記載:泉州礦產資源豐富,下有青陽、倚洋、赤水鐵場,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當屬安溪尚卿的青陽鐵場。 我到達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時,天公卻不作美。淅淅瀝瀝的小雨,將新開的山路打濕。幸虧泥石路鐵渣含量豐富,不粘鞋不積水不打滑,沙沙松松,腳感極好。 下草埔發(fā)掘現場四周植被茂密,那些叫不上名字的各色草木,花開朵朵,搖曳多姿,風情萬種。腳下壘堆的鐵石,隨便搬起哪一塊,都能感覺出沉甸甸的歷史感。昏暗的雨幕下,它們身上的彩色顆粒和鐵水流紋,仍舊泛著奇異的光。若是再有太陽光的折射呢?會是怎樣的璀璨奪目? 我在下草埔的山嶺中仔細翻讀,想像一千多年前這里“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的冶鐵盛況,想像那些赤膊上陣的能工巧匠們就地取材,將礦石變成鐵塊、變成鐵條、變成鐵坯件的辛勞和喜悅。他們手中這些帶著余溫的半成品,從這里,從車水馬龍的青陽出發(fā),沿著不息的西溪,源源不斷運往泉州港,“遠販蕃國”,成為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的重要商品。 然而,一千多年過去之后的今天,《安溪縣志》里所記載的“礦石云涌,爐炭之焰,未有之熄”的場景早已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只留下二十多處冶煉遺址,向后人默默訴說著曾經的紅火。 那一夜,我從下草埔冶鐵遺址回到鎮(zhèn)政府所在地,欣聞這里千年冶鐵業(yè)還在活態(tài)傳承————制鐵工藝與同樣在此傳承千年的藤編工藝融合,首創(chuàng)“藤鐵工藝”,煥發(fā)出了新時代的活力———— 2200多家工藝企業(yè)、3000多個加工點、15萬多名從業(yè)人員、年總產值超過200億元的家居工藝文化產業(yè)…………“藤鐵工藝”13大系列10萬項產品,成為當地繼茶業(yè)之后的第二大特色支柱產業(yè)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上鮮明的安溪符號。 數字是枯燥的,新聞表述是生硬的,但它真實、扎實、踏實! 走進村里的一家工藝企業(yè),見大廳堆滿了創(chuàng)意小桌,新穎,輕巧,可愛,實用。老板說,這些都是外單,全部發(fā)往美國。工人們正忙著清點、打包、捆扎。老板忙進忙出,沒空陪我們,“不好意思,你們隨便看!” 在“世界藤鐵工藝之都卿創(chuàng)館”,面對琳瑯滿目的精美藝術品,我有些恍惚,有些感動,有些不相信————崇山峻嶺間,滄海桑田,歲月變遷,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們將這千年遺韻延綿新唱? 我掃了兩件藤鐵藝術品的二維碼,加了店家的微信。討價還價中,我們成了朋友。他們在外地辦廠開店,一個在深圳,一個在重慶。他們具有閩南人共同的剛強、大氣、自信、從容的特質,生意都做得風生水起。說起家鄉(xiāng),他們充滿自豪和熱愛,我感覺得到他們言語中的百般柔情。說起未來,一個回我兩個字:“無憂!”一個發(fā)給我“向前向前”的表情包。在“鄒走走走呀”的朋友圈,我看到了她前些天寫下的一段話:“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里。天災人禍,都有國家在為我們負重前行。時刻在想:我能為國家做些什么?先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也許,這就是年年歲歲一點一點淬煉成的博大情懷?安溪人選擇了用這種情懷,去貼緊大地的脈絡,繼往開來,頑強打拼,走進一片新天地。 (黃燕)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