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譽,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優秀的傳統文化。她,早已滲透到我們的血液里,成為傳承一代又一代的基因密碼。 春暖花開的早春,我來到連城縣塘前鄉。讓我激動的是,這里創辦的獎狀陳列館。據介紹,這是全國首座產品最多、種類最全、年代跨度長的獎狀專題館。在這布展面積達2200平方米的展館里,展示了新中國成立后半個多世紀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獎狀約2300張。這些獎狀的背后,隱藏著一個又一個感人的故事,她展示的是華夏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體現了我們社會“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的內涵,揭示了“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之真理。 我出生在偏僻的小山區,懵懂年紀時因身為女孩不被家中“說話算數”的男性長輩所重視。到了該“破學”的年齡,雖然疼愛卻“沒有話語權”的母親也不敢冒然答應。第二年,我在“陪叔叔家孩子上學”的情況下,直接坐到了二年級的課堂。從此,母親就常常教育我:要努力讀書,“拿張獎狀回來!” 自此,我便將母親的要求當作努力的方向,暗下決心:自己要像綻放的紅梅,傲霜斗雪在原野。要像鮮花叢中的牡丹,一枝獨秀,做一個能拿獎狀回家的女孩子。 第二年的“六·一兒童節”,我果真拿回了一張獎狀。后來,這張獎狀竟成為我能不能繼續讀書的憑據。無奈的是,我才讀三年半的小學,就因為二妹的出生“床上多了一雙腳,又要食又要穿”而輟學。 都說啟事在教誨,成事在榜樣。在接下來的輟學生活中,雖然我一再努力,卻因各種原因,一直與當年社會上的各種獎勵無緣。但是,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那以后,我在心目中就將那各種各樣的表彰和獎勵當成自己的人生目標。可喜的是,到1977年我被選調到省里工作前,公社、縣級和地區級的各種表彰向我飛來,那份榮譽感不僅自己滿足,也給全家帶來希望。 有人說:青年的力量愈被范例的力量所激勵,就會愈發出強烈的光輝。從這以后,我們家不僅弟妹們在成長中獲得了不少獎勵,就連他們成家立業后,還常常以榜樣的力量教育孩子們。因此,在我六個弟妹中,家家墻上都貼滿了獎狀。這正驗證了“好人的榜樣,是看得見的哲理”的名言。 這次在塘前獎狀收藏館前,看到滿院掛著一面面的獎狀,讓我重溫并沉浸在中華民族基因密碼中傳承的榮譽文化。 這里收藏的最早年代是1950年7月“南僑中學”以“校長”名義授予一位學生的獎狀。內容為“本校高一年上學期學生施文章被選為全校生活表現典型…………”這張獎狀是從“存根”中拆下的,編號是“南安叁柒號”。也就是說,當年的南僑中學每頒發一張獎狀,都保存著存根。這對授獎單位和授獎人,都是多么嚴謹! 在這張獎狀面前,我對“生活表現典型”只能從文字上去理解,但對受表彰的獎項卻充滿了興趣。在那剛從廢墟上建立的新中國,百廢待興,黨和國家充分調動每一個人的積極性,學校也不例外。因此就有了“生活表現典型”的獎勵。 “江西省贛州市人民委員會”1965年7月16日授予“劉劍雄同志”《光榮證》,內容是“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上山下鄉參加農業生產,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貢獻力量。” 據史載,早在1963年就有知識青年到農村去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在“文革”的1969年,黨和國家發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號召,牽涉到城市每一個家庭。 在我的少年時代,大批城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來到我們家鄉。那年代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雖然是時代的產物,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后來的招工招生選調過程中,凡獲得過各種榮譽的知青,相對都能優先。 在這里,收藏“級別”最高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政治部”1969年和1970年授予鄧水生“五好戰士”的 “喜報”。其中,1969年的喜報,正中是光芒四射頭戴軍帽的毛主席頭像,下方是一片紅旗的海洋,右側印著當年家喻戶曉的“讀毛主席的書,聽毛主席的話,照毛主席的指示辦事,做毛主席的好戰士”的名句。同樣,1970年的喜報,也充滿時代感。正中上方印著穿著軍裝、戴著軍帽的毛澤東主席頭像,毛澤東頭像背后襯托著六面紅旗。第二行是當年人人都能倒背如流的“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的是毛澤東思想”的語錄,左右兩邊是“紅海洋”的紅旗。正中下方天安門城樓和一片紅海洋的紅旗。左右兩側分別是鮮艷的紅顏色襯托著金黃色的五星,五星下兩行字為“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 這兩張喜報的設計,讓我們這些“過來人”一看就回憶起那個時代。站在這喜報前,讓我想起了當年我們家鄉的一位服役軍人,連著幾年都是“五好戰士”。有意思的是,部隊發給他的喜報,由縣武裝部通過郵差送達公社武裝部,公社武裝部再組織民兵敲鑼打鼓送到他家。在這一路的鑼鼓聲中,沿途各村的群眾幾乎都是奔走相告。接著,人們就會教育孩子:“你看,他去參軍獲得了喜報,多光榮啊!” 在這里,還收藏著“學習雷鋒積極分子”“三好生”“ 計劃生育”“工業學大慶積極分子”等等各種獎狀。 有一種希望,叫夢想。有一種收獲,叫努力。有一種成功,叫堅強。當我站在獎狀收藏館不肯離去時,我再次點贊華夏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點贊獎狀收藏者,用榮譽激活人們心中的目標;點贊獎狀收藏者,讓人們認識到:榮譽是滲透在華夏民族血液里五千年的文化,是基因里傳承了一代又一代的遺傳密碼! (何英)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