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在南方,對面食制作的記憶就如對雪的印象,少得可憐。我搜腸刮肚,熟悉的面食僅兩種:面疙瘩湯與大條面。而熟悉的年節(jié)食點諸如年糕、冬至包等等,無一例外皆由大米加工而制。 那時面粉憑糧本供應的,每個月不過三五斤。 面疙瘩湯僅是應急充饑,母親常帶飯上山干活,到了中午,父親打開菜櫥,見空空如也,說道:“沒菜吃。” “等著,煮面疙瘩。” 大灶生起柴火,不一會水就滾開。 打一碗白生生面粉,加點水,撒點鹽,筷子攪糊。拿湯匙一勺勺下到滾開的鍋里,面粉團凝固,滾上幾滾,面疙瘩湯即成。 北方的面疙瘩湯加雞蛋、西紅柿、香菜,色味俱佳,見之讓人垂涎。但父親做的面疙瘩湯無一絲佐料,不過是一碗帶咸味的面團,僅為果腹而已。 人生看似很長,實則短暫,當年灶頭做面疙瘩湯的父親已垂垂老矣,那個稀里嘩啦狼吞虎咽的小孩也已人到中年。一碗面疙瘩湯,清清白白,正是平淡簡單的人生。 相較面疙瘩湯,吊大條面隆重得像是一場農(nóng)家盛宴。 往往是在周末或假期,一家人都在的時候,母親突然宣布:“晚上吊大條面?!?/p> “好,好?!?/p> “我要揉面。” “我要捏個餃子?!?/p> ………… 大條面不常吃,難得的一次面食大餐,大人改善下伙食,小孩可捏各種面團玩,一家人都很高興。 吊大條面并不復雜。照例是先揉面,揉好的面團蓋在濕毛巾下,待面團略醒,手上抹點花生油,菜板上撒些面粉,將大團的面揉搓成大拇指般大的長條,整齊地置于菜板上,再薄薄撒層面粉,蓋上濕毛巾,繼續(xù)醒。生面的味道,帶著麥芽的清香,是大自然的慷慨賜予,厚重悠長,似一望無際的麥田。 面在醒,佐料亦開始制作,一鍋好吃的大條面,靈魂一定是在湯里,在那些沉浮的佐料中。李漁說南人食面,作料皆下于面湯之中,湯有味而面無味。話中頗有貶意,但一碗大條面,面是物質(zhì)享受,湯料當是精神升華。 切薄片的五花肉在熱鍋里爆至半干,趁著鍋內(nèi)油熱肉香,下香菇干、大蝦仁、蒜段、芹菜段,抄幾下,滿屋飄香,這一盆油光發(fā)亮的佐料置盆中備用。 另一個大鍋的水已沸騰翻滾。 “來吊面嘍,來吊面嘍!” 母親一聲呼喚,一家人齊上灶臺,繞成一圈。 掀開濕毛巾,面團已醒夠,略微膨脹。每人取一段大面條,邊拉邊扯,手懸得高高的,粗短的大面條在手中越拉越長,成了筷子般大小的條面,顫抖著一段一段滑進咆哮的鍋里。 吊大條面是快樂的,協(xié)作的,有時兩人共吊一條面,有時將面團捏成貓兒狗兒,或笨拙地包個餃子。鍋內(nèi)面條翻滾,灶頭上歡聲笑語,這些溫馨的時光長留心底,難以忘懷。 老家吊大條面的“吊”字,也許源于雙手配合將粗面變細的動作,長長的面條拉扯著吊在空中,力度控制得宜,剛中帶柔,自然出佳品。 大火之下,大條面狠狠滾上幾滾,將熟之際,傾入那佐料,用力地攪拌均勻,扔下一把青菜,蓋上鍋蓋,不一會,一鍋鮮美的大條面即成。 吃大條面非用大瓷碗方能酣暢淋漓,撐腸拄腹。海碗中熱氣騰騰,肉香面滑,蝦美菜嫩,鮮香外溢,此時,蹲墻角而賴墻之支撐,一碗又一碗,真是人生享受。年輕時,我能一口氣吃四碗,鼓腹含和,痛快十足。 老家取笑人貪吃之狀常言“吮面湯”,這樣帶著面香肉香和蔬鮮的湯,吮它一碗又何妨。吊大條面是一件盛事,總要多煮上一些,給樓里人家都送上一碗。于是,母親喊道:麗紅嬸又送大條面來了,來,趕緊趁熱吃。 老家舊時風俗,立夏吃鱔魚面。鱔魚面甜美異常,當為大條面登峰造極之作。 立夏時節(jié),秧苗正茁壯成長,漠漠水田清清朗朗。金黃滑溜的黃鱔躲藏在水田石隙中,經(jīng)過一個春天的瘋狂捕食,正是肥美之際。 鱔魚面雖是人間至味,但黃鱔不易得,白天釣晚上插。釣鱔工具簡單,細鋼絲一頭磨尖,彎成魚鉤狀,串上蚯蚓,在黃鱔出沒的洞口搖晃。不一會即聞腥沖出死死咬住。插黃鱔夜間出動,黃鱔兇猛,晝伏夜出,夜晚易于捕捉。鱔魚插工具特殊,一米來長木棒頭密布鋒利釘子。捕鱔者舉松明火,沿水田田埂行走,火光下,黃鱔原形畢露,捕者一揮,利釘入魚身,渾圓滑溜的黃鱔扭曲著脫出水面。 黃鱔捕捉不易,宰殺亦不好下手,舊時將黃鱔頭釘在木條凳上,一手扯住尾巴,一把如柳葉般的鋒利薄刃往下一拉,肉骨分離。肉骨切段,骨油炸而酥脆,肉與蔥姜蒜、韭菜下油鍋爆炒至熟作佐料,面滑湯甜,鄉(xiāng)野絕味。如今田地少人耕種,農(nóng)藥化肥大量使用,稻田中的黃鱔似已絕跡,想吃一碗鱔魚面已是極奢。 “一把青秧趁手青,輕煙漠漠雨冥冥”,那和風細雨中連綿不斷的蔥翠稻田,那星光下晃動在田野上的松明火,已成昨日風景。 每每走過生面攤點,總想起兒時的面疙瘩湯和灶頭大鐵鍋中冒泡的大條面,口水已在嘴里徘徊。 (謝春武 作者單位:閩西監(jiān)獄)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wǎng)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旗下,福建最權(quán)威的法律門戶網(wǎng)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quán)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