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舒在她的小說《小紫荊》里寫道,程家少爺每次回家,就要喚家廚阿娥:“做一只八寶鴨我吃,還有,蒸糯米糖蓮藕。”這只八寶鴨從阿娥出門買菜到燜好裝盤,已是傍晚。八寶鴨配一家人外帶上門男友吃頓晚飯,才是團團滿滿。 這段文字倒是勾起了我兒時的一段回憶。那一年,我父母雙雙出差,把我送到姑父的老母親家,托老人家代為照管幾天。老太太皮膚白皙,容長的鵝蛋臉,生得清秀慈祥。可我自小認生,淚腺又天生豐富,初到一個陌生地方,從踏入老太太家大門,就縮在墻角不停地抽泣抹淚,任由老太太如何哄勸,都無濟于事。 “阿婆給你做一只八寶鴨,好不好?” 我一聽“八寶鴨”三個字,立馬來了精神。老太太上街買了一只剛殺好的麻鴨,將鴨子里里外外清理干凈,將生糯米混合著蓮子、紅棗、豆沙、白果、干貝、火腿丁等八樣“寶貝”餡料填塞滿刨開的生鴨肚內,隨后,她戴上老花眼鏡,取出木盒里的針頭線腦,瞇縫著眼,小心翼翼地穿針引線將刀口處密密縫合起來,直至最后一針打了個結收尾,方才如釋重負。她取來一根麻繩,在鴨身中部捆了一圈,扎成葫蘆狀,最后,才將縫合好的整只鴨子放入加了冷水的大砂鍋里,加黃酒、八角、桂皮、姜片等佐料,大火燒開,再轉小火煨幾個鐘頭才算齊活。 “等你長大,要學會做八寶鴨。” “為什么呢?”我好奇地問。 “因為會做八寶鴨的女孩子有好口福。” 當阿婆掀開砂鍋蓋的一剎那,一股混合著糯米、鴨肉、火腿等鮮香味撲鼻而來。阿婆用剪刀挑斷了捆扎在鴨身上的麻繩,剪開縫合在鴨尾處的線頭,一提一抖之間,麻利地抽出整條繩線,用調羹一勺一勺挖出鴨肚子里的八寶飯,盛到我碗里。我美美地吃了一頓豐盛的八寶鴨大餐,再沒鬧騰,吃完后倒頭就睡,一覺睡到天亮。一只糯米八寶鴨,拉近了我和老太太之間的距離。 老太太是蘇州同里人,糯米八寶鴨是當地的一道節慶大菜。早在《江南節次照常膳底檔》就有記載:“正月二十五日(乾隆年間),蘇州織造普福進糯米鴨子,萬年春燉肉,春筍糟雞,燕窩雞絲…………” 在故宮出版社出版的《皇帝怎么吃》一書中,詳盡介紹了糯米八寶鴨的做法:“八寶鴨,作為乾隆皇帝最愛吃的一道御膳佳肴…………要把鴨子整個去骨,留下完整的可以實現‘滴水不漏’的帶有鴨肉的皮囊,清理后再填八樣不同的食材,煮五個小時左右,出來還是一只完整和漂亮的鴨子,講究‘酥爛脫骨不失其形’。”這種“拆骨留皮”的填鴨手法,源于西周時期的八道珍饈,《禮記·內則》中載,“炮,取豚若將,之刳之,實棗于其腹中,”意思就是把宰殺小豬、小羊,去其內臟,填棗于肚中。足見江南人有錢任性的豪氣和“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精神。 我長大后,從姑父口中得知,老太太年輕時是一名知識女性,嫁與鎮上一位“門當戶對”的地主家少爺,一心相夫教子,惜乎丈夫早逝。她既當爹又當媽,含辛茹苦拉扯著幾個未成年子女,在那個年代,一個單身女性要獨自撫養一家子,其中艱辛,如人飲水。好在子女們被她調教得很好,個個事業有成,又極為孝順。丈夫在世時,逢年過節,她都會親自下廚,洗手做上一道糯米八寶鴨。古鎮人重視家庭倫理綱常,而八寶鴨象征著闔家幸福團圓。丈夫去世后,因生活拮據,中斷了每年做一只團圓鴨的規矩。待子女們長大成人,日子蒸蒸日上時,老太太又開始做起了八寶鴨。每年“小團圓”的日子,必親手做上一只八寶鴨。鴨仍是當年的八寶鴨,可團圓桌上卻永遠少了一個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想,這大概是老太太心中最大的遺憾吧。 我大學畢業,參加工作沒多久,就聽聞老太太仙逝的噩耗。以前,阿婆要教我做八寶鴨時,我總覺著來日方長,現在想想,對于一位步入暮年的老人來說,“來日”或許并不代表“方長”,也許僅在“方寸之間”。 今年過年,去酒店吃團圓飯時,我特地點了一只糯米八寶鴨當作壓軸大菜。燜制出鍋的八寶鴨豐潤飽滿,再澆上原鹵調配的蝦仁、豌豆,看起來鑲金嵌玉、聞起來腴香濃溢,吃起來鴨肉濃油赤醬、酥爛入味,里面的八寶飯吸足了鴨油,軟糯噴香、咸甜不膩,壓軸菜當之無愧,卻已經不是我記憶中的味道了。 據說,章含之做得一手好八寶鴨,她做八寶鴨時排場超級豪華,還特地請來13位大使,結果生生把胡同給堵死了。很多年后,她的女兒洪晃懷念起母親:“她特別熱愛生活,自己特別會做飯。我吃到過的最好吃的八寶鴨就是她做的,她再怎么教別人,別人都是學不會的。” 是啊,即便酒店里的食材再升級,廚師的手藝再高超,我吃到過的最好吃的八寶鴨仍是記憶中阿婆親手做的那只糯米八寶鴨。 (申功晶)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