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上最有名的鱖魚,當(dāng)屬唐張志和《漁歌子》中那條面若桃花的鱖魚了。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fēng)細雨不須歸。 清溪魚影,落英繽紛,江南春雨,田耕牧趣,寫盡了鄉(xiāng)村的早春驚艷,不肯留下一點詩意給后來者了。 好事者統(tǒng)計過,《全唐詩》中的鱖魚一共有6條,《全宋詞》中的鱖魚一共有18條,它們無一例外活在張志和的那條桃花鱖魚的陰影下,東坡先生也忍不住來摸摸這條鱖魚: 西塞山邊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鱖魚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 斜風(fēng)細雨不須歸。 自然之美,終究源自心境之美。凡塵俗世中,功名利祿里,再好的風(fēng)景入眼,無非是過眼云煙,永遠不能上升為精神境界,張志和眼中的鄉(xiāng)村美景,正是因為有一顆淡泊寧靜之心。 鱖魚借這闕詞的東風(fēng)扶搖直上。 但鱖魚非一般的俗魚,乃魚中隱士,其嘴大帶齒,背上魚鰭大且鋒利,身上灰色斑紋點點,肉呈蒜瓣,極鮮美。其棲息之處,必幽靜潭深人跡罕至,市場上各種魚皆隨手可得,鱖魚極少見。 厥的象形是古代拋石器,具有強大弧形力,與魚字組字。鱖魚背部拱起,像是鼓足勁,蓄勢待發(fā)般。李時珍說鱖魚“體不能屈曲,如僵蹶也。”意思大致相同。 鱖魚兇猛,獨來獨往,吞食魚蝦,似有剛正不阿的氣質(zhì),契合了文人孤傲之氣,又與貴諧音,自然成了畫家喜歡的一尾魚。 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館中藏有一條昂首看天的鱖魚。 雖然僅有二個手指頭大小,但這條小魚無疑是中國畫史上最重要的一尾鱖魚了。 這條活了三百多年的小魚,出自明皇室遺族八大山人朱耷之手,這只白眼看世,張大口艱難呼吸的鱖魚,不就是國仇家恨的八大山人嗎? 款識:“左右此何水,名之曰曲阿。更求淵注處,料得晚霞多。”典出《世說新語》,謝萬說:“故當(dāng)淵注著,納而不流。”謝萬每遭貶抑,并無沮喪,心平如水,有冰壺瑩澈、水鏡淵之境,八大山人的這幾句小詩,似乎看不到浩淼煙波晚霞千里,更多的是悲愴與無奈。 揚州八怪多有鱖魚傳世佳作,李畫一根柳條穿過鱖魚的大嘴,斜一根大蒜和兩塊嫩姜。題曰:“大官蔥、嫩芽姜,巨口細鱗時新嘗。”這分明又是蕓蕓眾生市井生活的滋味。 春漲江南楊柳灣,鱖魚潑剌綠波間, 不知可是湘江種,也帶湘妃淚竹斑。 這是邊壽民設(shè)色鱖魚小冊頁上的題畫詩,色墨自然交融,將鱖魚與眾不同的拱背及斑紋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了魚的滑溜質(zhì)感。尺寸雖小,卻表現(xiàn)出了中國畫水墨寫實的高超技巧,當(dāng)屬杰構(gòu)。 鱖魚之美,在詩,在畫,在于味。 那一年的正月初二,到達黃山宏村時,已是晚上八點多,寒雨連綿,一家人早已饑腸轆轆,急往廚房尋食,問老板: “有啥吃的?” “臭鱖魚,黃山最有名的。” 老板掀開大缸,沖鼻一股腥臭味,嚴嚴實實的魚整齊的一層層碼在一起,老板擰起一條:“這條好,不大不小。你看,鰓還紅的。” “這魚有點發(fā)臭,能吃嗎?” “放心,臭鱖魚幾百年歷史了。等等你嘗一下就知道。” 不一會兒,飯菜上桌,臭鱖魚在切碎的紅辣椒生姜搭配下,色澤飽滿,油亮亮的喜氣十足,初聞仍有怪味,但夾起蒜瓣般雪白的肉入口,“臭”味彌漫中,鮮香醇厚,竟有一種綿纏回味。 相傳沿江魚販將長江名貴水產(chǎn)鱖魚挑至徽州山區(qū)出售,途中為防止鮮魚變質(zhì),采用一層魚灑一層淡鹽水并不時上下翻動。如此七八天抵達徽州各地時,魚鰓仍是紅色,鱗不脫,質(zhì)未變,只是表皮散發(fā)出一種似臭非臭的特殊氣味,但是洗凈后經(jīng)熱油稍煎,細火烹調(diào)后,非但無臭味,反而鮮香無比。在徽派古色生香的包間里,聽窗外雨打芭蕉,看馬頭墻下的蠟梅熱情綻放,一種詩意與美食的自然交匯,令我記憶深刻。 臭鱖魚終是無奈之法,真正的鱖魚美食,既非濃油赤椒,亦非烈火潑醬,還是落在一個“清”字,以清水蒸之,不帶煙火氣,自然得其中之味。 一條鱖魚,從遠古游來,是一首詩,是一幅畫,是一道美食,更是一個文化符號。 (謝春武 作者單位:閩西監(jiān)獄)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wǎng)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旗下,福建最權(quán)威的法律門戶網(wǎng)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quán)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