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瓷相比,我似乎更喜歡陶,而且是素陶。 記憶深處最早的素陶是青瓦,簡單而樸素。兒時的老房子,坡形的房頂鋪著瓦片。泥土燒制的陶瓦,形狀是一樣的弧形,只是擺在不同的位置,就有了不一樣的名稱。仰面瓦,一片疊上一片,連片成雨水暢通流下的簡溝。與仰面瓦相接的是覆瓦,即覆蓋其上的瓦片,依然一片搭上一片,連排如簡溝邊的一條條田埂。它們靜靜地或仰或覆,在四季的輪回中,在漫長的歲月里,為人們遮擋驕陽,抵御風雨。整個村莊,家家戶戶都是白墻青瓦,掩映在綠樹翠竹中,美成一幅畫。 比青瓦略高一籌的素陶,上著本色的釉,在生活中曾擔當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屋角腌菜的壇子、廚房里盛水的陶缸,就屬于這類。家里有一只民間窯口燒制的陶壇,小口大肚,內外有一層薄釉,略顯光滑和瑩潤,腌辣椒從不腐爛。幾次喬遷新居,母親都小心帶著,唯恐被碰壞。陶是靈性之物,它也似乎不負母親對它的寵愛。20多年來,每每揭開壇蓋,從里面取出的腌辣椒,青色、紅色,像是剛從菜園里摘下來一般,鮮嫩水靈。人間有味是清歡,素陶之美,在于質樸,是煙熏火燎的煙火味道。 有時,一個人在花店里閑逛,會見到色澤艷麗、造型精巧的花盆。起初以為是瓷,問了店主價格,卻又低廉。用手指輕彈,嗡聲嗡氣,這分明是只有陶才能發出的獨特聲音。哦!原來是彩陶,當仁不讓的陶系家族成員,只是穿上了一件外衣。買了一個里外都上著綠釉的花盆,用舊報紙包了,放在車上帶回家。終究還是陶啊,不小心磕碰一下,就被碰掉一層皮,裸露出米白色的素陶,素凈而溫婉,呈現出陶獨有的樸素魅力。 到博物館參觀陶器,雙耳罐、甕、釜等等,從最簡單的生活用品,到花鳥魚獸及人物造型的藝術裝飾品,品種繁多,無不古拙素雅。一件件素陶,穿越千年萬年的光陰,一路走來,風塵仆仆。是誰創造了第一件陶,是生活的偶然,還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必然?已無從考證,或者也無須考證。如果說石器、骨器、貝殼器等,屬于先人們純粹利用自然之物而制造的生活物品。那么,陶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將泥和水融合,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并用火燒這一化學變化改變物質結構的創造性活動。陶,是人類文明智慧的結晶,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 展館里陳列的陶,沒有兩件相同,它們都是獨一無二的限量版。聚光燈下,眼前的這口雙耳陶罐,青陶,那一縷縷花紋,沾著數千年前人們的體溫和手澤。透過玻璃櫥窗,看到罐口有一處破損的缺口,遙想這個陶罐的誕生,時光穿越到千年前:或是一個夏日的午后,陽光明媚,歲月靜好,一男子獨坐樹蔭下,柔潤純凈的細土,澄澈的清水,沒有練泥,沒有拉坯,男子哼著歌曲,想著秋天莊稼豐收后,釀制的美酒尚無盛裝的器皿,隨意捏著這樣一只陶罐,為了使用方便,還特意在罐頸處附上了兩只耳環…………誠然,這只是參觀者的猜想。而這些陶,或生活用具,或裝飾用品,素面朝天,隨心而為,卻渾然天成。它們身上的紋路經過時間的流光漂洗,有了歲月的滄桑感,有了人間的煙火色,沉淀為厚重的文化,留給后人綿綿不盡的懷想。人類的文明,就在這些懵懂樸拙的古陶里生長出來。它們仿佛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從歷史的煙云里走來,一路風雨兼程。本可以傲視一切,卻又如此謙卑。 人和自然相依相存,陶是最好的原始光陰記憶。它們在煙火里如此淡然,在喧囂中如此安靜,披星戴月,至今仍生活在我們這個世界里。 素陶,是塵土里開出的花。它們匍匐在地,靜默無語,卻內涵深厚,讓人心存敬畏和感恩。泥生萬物,這些泥土中盛開的花朵,帶著泥土的芬芳,在時間的長夜里,靜靜綻放,不慌不忙。 (趙玉明)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