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的記憶里,每逢中秋節,我們村里家家戶戶都要包芋子餃。 傳說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從中原幾經輾轉,最后在閩西山區安家落戶。祖先們客居他鄉,難免思念故土。中秋佳節,祖先們想吃故鄉的餃子,卻苦于沒有面粉。不過這沒有難倒我們心靈手巧的祖先,他們不斷嘗試用其他食材代替面粉,終于發現用芋子和地瓜粉可以做成餃子皮,裹上餡兒,照樣可以包出一個個玲瓏可愛的“餃子”,且帶著芋子特有的清香,別有一番風味。 客家有句諺語:“八月一日,芋子生日。”農歷八月,是芋子成熟的季節。童年時,每年中秋節一大早,我便挎只竹籃,光著腳丫,顛兒顛兒地跟在母親的身后,來到田間地頭。母親用鋤頭將芋子周圍的泥土挖開,然后抓住芋莖下部用力一拔,拔出一個大芋頭。母親用力將芋葉和芋莖一塊兒拗去,便去挖下一棵了。我歡快地撿起母親扔下的芋頭,把它們表面的根須盡量除去,然后樂滋滋地撿進竹籃里。沒多久,竹籃裝不下了,母親便帶著我滿載而歸。 回到家,母親便點起灶火,把洗干凈的芋子放入鍋中水煮。然后,母親將豬肉和提前泡開的干香菇分別剁碎,香蔥洗凈切成蔥花。接著將蔥花、香菇和豬肉混合在一起,用香噴噴的豬油炒至半熟,加鹽調味,作為餃子餡放涼待用。這時,芋子已經差不多煮熟了。母親將芋子從鍋里撈出,趁熱剝去皮,放入一個大盆里,用搟面杖搗成泥,再加入適量的地瓜粉,把芋泥和地瓜粉不斷揉搓,和勻。在這過程中,母親會加入少量木薯粉,說是這樣做出來的餃子皮更有韌性。 餃子皮不需要用搟面杖搟,直接用手捏就行。我學著母親的樣兒,從大團的芋泥上揪下一小團,用雙手的掌心搓成一個乒乓球大小的圓球,再沿球形的邊沿由外到里一圈圈地捏,邊捏邊轉動芋泥球,直到捏成一張扁扁的餃子皮。然后,像包普通的餃子一樣,把餡料放入餃子皮中間,捏合成形即可。母親的手雖然粗糙,卻很是靈巧,能把芋子餃捏出好幾種形狀,有月牙形,有三角形,還有蓮花形………… 芋子餃包好后,可以煮著吃,剛煮好的芋子餃表面幾近透明,吃起來潤滑可口,餡香味美;可以炸著吃,表皮金黃,內呈玉色,外酥里嫩,香氣撲鼻;也可以蒸著吃,還可以拌著吃。后兩種吃法需加調料,視個人口味而定。我喜歡加點醬油,滴幾滴麻油,再撒點兒細碎、碧綠的蔥花作點綴。如此,便色香味俱全了。 秋風清,秋月明,中秋即將來臨。我仿佛又聞到了芋子餃的清香,一顆心不禁又飛回了故鄉………… (范曉蓮)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