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進人心的光亮與溫柔 ————讀貞堯仔《番薯情》 《番薯情》是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一部散文集。作者貞堯仔在知天命之后,近耳順之年,方開始創作。他的創作謹守“熟知范圍”,深入人世間生活的泥沙里,先是挖出了番薯,還挖出了我們通常情況下意識觸及不到的、那些涌動的東西。很多朋友講起這本書,臉上都閃過一絲光亮和溫柔。 《番薯情》極為受歡迎。作者的文章、流露的情感,如同向人心射出的一支支箭。他筆下獨特的光亮,順便照亮了許多人臉上的光亮和溫柔? 一 作者貞堯仔出生在福清的一個漁村,祖輩以討海為生。父親為了一家九口人的生計,常年披星踏浪,海里來海里去,除了睡覺吃飯,很少停下來。父親熟練掌握討海的各種行當,潮漲推拖仔,潮落挖章魚、撿螺貝、抓螃蟹、鉤鱔魚,樣樣精通。父親每次討海得到的錢款交給母親一分一厘地積攢,一根一根地買木梁,一磚一瓦一木,日積月累,終于蓋了一間房子。 作者確定一個低伏的位置,對著天地低伏,對著父母低伏。他選擇最潔凈的文字,描述人間的大愛。在他筆下,父親是一位默默付出,認真做人、做事,從不說苦與累,始終有使不完的勁的普通農民。父親是山,而母親是水。母親心靈手巧、勤勞善良,是無數優秀“福清哥”背后的“福清妹”代表。 他寫母親的早起,“每當我們醒來的時候,總能聽到母親干活的動靜,聞到母親煮飯的味道,聽到母親燒柴火拉風箱發出嘻呼嘻呼的聲音?!彼麑懩赣H造節[果] ,每一道工序,絲絲入扣、引人入勝。他寫母親在微弱的煤油燈下拿著梭子,一梭又一梭,一目再一目地幫人織補漁網。光移動,黑暗就移動,母親的一雙巧手,那些一針一線的夜晚,縫補著孩兒身上衣。他寫道,吃滑粉時,母親先裝滿滿一大碗“高質量”的給父親,再給我們兄弟姐妹,最后留給自己的,只有稠糊的湯汁了。他感嘆:“母親心腹,滿滿的全是家人?!薄赣H那些姿態清楚地攝入他腦海的底片上,若干年后他終于用筆墨代替顯影液和定影液,將母親的形象曬出來。 讀著讀著,便覺得天蒼蒼,野茫茫,心中如噎,此生的無邊事,無數話都被放出來?!昂R依北風,越鳥巢南枝?!蹦赣H是我們生命中的自然和根本。作者對母親的歌頌讓我想起我的母親。我母親因操勞過度,49歲就逝去了,我一直想為母親寫些什么,我有無窮的話要說,但我無話可說,或者,任何言說都是無力的?!皡s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幾次重讀此書《母愛留香》《鄉土情深》《母親的早晨》《慈母手中線》《盤髻子》等篇章,我深懷敬畏,我知道,這有多難。有這樣一個作家,他竟寫了翠微之作。 二 我看過一個民間故事:有一個老漢在好年成里把多收的紅薯蒸熟了,拌上糠麩皮,砌成了一堵紅薯墻,到了災年,他就靠這堵墻養活了全家老小。其實那老漢能想到的,很多人也想到了。番薯作為福清人民在物資匱乏年代得以果腹的食糧,有多種吃法。“番薯就是番薯,永遠是番薯,不因人而生枯…………依天地,順四時,法自然,窮善達濟,生生不息”。番薯能直接食用,也能刨成地瓜絲,還能曬干儲藏供一年四季食用。 作者對于番薯滿懷感恩之心,“源于番薯,敢漂洋,能過海,旱可耐,風能抗,不懼貧瘠,著地就能生長?!绷攘葦嫡Z,說的是番薯,但作者的番薯已經擬人化了。用哲學對書中所談番薯予以指涉,幾乎涵蓋了番薯的本體論、認識論和價值論等部分。 他描寫番薯的習性,“番薯,無處不可立身安處繁衍。方田,沙地,有土就好;貧瘠泥,干瘦地,入地能活;鹽堿灘,酸澀坡,嘗百味,接地氣,生成煙火味…………生生不息。”他寫父親帶孩子拾番薯藤,“順著藤,慢慢地、輕輕地把藤提起,拔起付根須,讓其離地…………讓藤圍著繞著主根生長?!备赣H教誨道:“藤再長,攀爬得再遠,而根是本,只有繞著根、靠著根長,番薯才能長得大、長得好”“人若騙番薯,番薯也會騙人。人不欺物,物也不欺人。” 番薯已經融入福清人社會關系的表達系統中,體現了那種理想化的社會關系?!多l土情深》寫到眾籌聚餐“攀攬吃”,“大家在打牙祭中談笑風生,談天說地,家長里短,疏解開導,牽線搭橋,追根溯源,春播秋收,在菜味炊煙中展現生產、生活圖景,以滑粉方式散發喜怒哀樂?!薄耙诲佉粔K大餅,像一張油畫,青色通透的薯粉,墨綠苗條的韭菜,鮮活多姿的蟶,各展其色,共添美景,可謂百看不厭,百吃難飽?!薄耙圆欢嗟姆矸郏伻龀雎斓那榱x?!?/p> 番薯暗藏豐富的人生哲理,烙成當地人的文化符號。作者從一場場日常場景出發,在番薯身上“頓悟”,看到涌現的價值觀層面的東西,如“心急吃不了熱番薯”“強人自有強人敵,番薯怕霜霜怕日”“輸人不輸陣,輸陣番薯臉”,人一時可以輸,但是靈魂不能丟,否則就像番薯臉,不好看,無臉面等。 作者的寫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毫厘。他敢于切割,大刀闊斧透過生活的重重遮蔽,沿著番薯物語,審視番薯的多元蘊藉,把番薯寫得分辨度極高時,算是完成了在書面上對番薯的建設,番薯也可以成為一種文化了。 三 當今時代進入信息大爆發的數字社會,詩意被瓦解、傳統多樣性的地區語言正大片消失。人們經常使用“666”“YYDS”等極其單一簡潔的符號進行高效率的表達,語言變得越來越貧瘠和低幼化。人類不僅是生產、合作的組合,更需要大量的感情、社交生活。在精神情感層面,文字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是人類的往事,是情感的共鳴器。在《番薯情》中,當過去的那段生活通過文字被我們再次想起、再次感受、再次深入的時候,它具有了深刻的文本意義。 作者具有深厚的文學功底,對事物的描繪具象生動,很多是短句,三五個字的對偶式句子。比如,他描寫番薯葉,“片片心形,紋紋成扇狀,連著心。出世為紅,落幕還是紅。葉初成,鮮鮮的紅;經歲月,由淡紅而嫩綠、淺綠、翠綠、深綠、墨綠;歷風霜,綠漸刷褪,逐成淡淡的綠、發黃的綠,綠而入黃,黃而漸現斑斑紅點,紅斑連片,終成棕紅,如楓葉,卷卷的,抱著心,念著根” ,有一種獨特的韻律和美感。 他的話語體系可以高大上,也可以特別接地氣。他的文章,常常出現非常密集的通感,非常精密的特寫境頭,而它們呈現了一種整體的舒緩,就像每一根草都長得很結實,而取得的效果是你看到了一片柔軟的草坪。我們可以放心地隨著語言的節奏、語調、方向,一呼一吸,一撇一捺,去感受每一個轉折、遞進、凝聚,去想象勞動的畫面,就像聆聽一首音樂、欣賞一幅油畫。 我想我推崇此書的另外一點,我們不僅從中可以領略作者返璞歸真的上乘語感和深厚沉穩的敘事功力,為我們詳細還原了一種鄉土的氣息、時代的印記,在經歷了人生百味后,回到日常生活與美食,能夠這樣簡樸又繁復、平淡又豐富是此書最動人的地方。這種文字質地和看待生活的態度對我而言也是一種價值觀和方法論的引導。 (黃麗云)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