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臘味是年味的組成部分,也是人間煙火的生動注腳。如果說年是一首詩,年味是這首詩的詩心和詩眼,那么臘味便是詩中絕美的意象,而且是最鮮明也最不可或缺的那個。 中國人之愛臘味,可謂是深入骨子里的。不獨美食老饕愛吃它,尋常人家也愛吃它。愛自然是有理由的?!渡嗉馍系闹袊吩诮榻B臘味時曾提到:“這是鹽的味道,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痹噯枺@樣的臘味,誰能不愛? “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蓖粼骱喓唵螁我痪湓?,就道破了食物的本質。 天下美食,何止萬千,能夠令人念念不忘的,必然有其特殊性。而臘味,凝聚了這人世間最深最濃的煙火氣息。 在漢語里,煙火的意思本就是借指住戶、人家生火而燃起的煙與火。制作臘味的過程與之相合,山風點染,煙熏火烤,充滿了濃濃的煙火味兒。 據說,臘肉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以前,及至宋代以后更成為宮庭貢品和老百姓鐘愛的餐桌美食,至今不變,這亦說明人們對臘味的喜歡已經打破了時間的屏障。 對于國人而言,雞鴨魚肉腸,萬物皆可“臘”。除了對食物味道的細致追求,這里頭還含藏著古人的智慧和美德。在食物不豐的年代,肉是難得吃一回的,自然不可浪費。彼時又無冰箱,想要儲藏得久一些,防止食物變質,就要采用特別的工藝,經過摸索嘗試,于是便有了臘肉。所以說,它既是我們國人富于創造力的體現,也是勤儉簡約、愛惜糧食的寫照。 臘味不只是一道美味,更是千年傳統的承繼,是人與人情感的聯系。這種聯系在過年前后表現得尤為明顯。 當臘味與過年邂逅在一起,它便有了特別的意味。臘味飄香,那是故鄉,確切地說,是家之于游子的記憶。 如果對記憶、時間和臘味抵達年關的先后順序進行排位,被人形容為“太匆匆”的時間反倒是速度最慢的那個。年之于人,通常先到人的心頭,在心海里攪動波瀾,勾起舌尖的味道,喚醒大家對家的記憶、對年的期盼,而后它才緩緩而至。 當然,那裊裊飄蕩的香氣里,還飽含著制作者對親人的牽掛。否則前人也不會說最好的臘味不能求之于店肆,而要到家里才能嘗到了。 雖然地域不同,習慣不同,制作臘味的具體時間也有差異,但大體是相近的。初冬時節,離過年還遠,北風一起,臘味的制作已然開始。灌臘腸、做臘肉、腌菜干…………等所有操作完成后,將那些臘貨用繩子串了,掛在屋前的三腳架上、門口房梁處、窗戶橫檔上進行晾曬,自成一道別樣的風景線。冬天的風時疾時徐,將那帶有陽光味道的鮮咸滋味送至人的感官,讓年味變得愈發濃了。老人們數著日子,默默地盼著:過不多久,外出求學、工作的孩子們都該回來了。 團圓之日,將臘味取出,洗凈燒熟,空氣里、刀和砧板都是香的。 有些東西,歲月阻不斷,距離隔不開,臘味即是如此。它不僅征服了食客的味蕾,更撫慰了每一個離家游子的心。 食物就像物候,預示著不同時令的到來。臘味對應的則是中國人一年當中最重要的日子————春節。起初,人們在對臘味的期盼中迎來了它,過不多時,又將帶著“家的味道”離開。 如果說過年以前臘味就像是一個路標,指引著游子回家的路,那么等過完年,它更像是一種情感的寄托,帶給人無限溫暖。 那些生產臘味的地方,兒女遠行的時候父母都會往后備廂里塞上臘肉等許多便于保存的特產。這種感覺就好像游子尚未離開,家人便已期待著下一次的團聚。 毫無疑問,小小的臘味,藏著款款的深情。想象一個場景:以前沒有電話,交通又不便,出門做生意的人走南闖北,餐風露宿,若是錯過了宿頭,沒有地方安歇,沒有食物充饑,此時將隨身攜帶的臘味取了來吃,不僅可以果腹,內心想必充滿了感動吧。在這種感動中,游子思家的心情也就變得更加迫切了。 因為臘味,因為臘味里蘊含的深情,走遍萬水千山,總不及故鄉來得溫暖。也無怪乎有人說,中國人最善于用食物來縮短他鄉與故鄉的距離。 這些年,總有人唏噓感慨,說年味越來越淡了,怕有一天會徹底消無。其實,無須如此悲觀。只要臘味還在,年味便永遠都在。因為留住臘味,留住的不僅是美食,還有人們對于年的記憶,以及家的關心和牽掛。 (潘玉毅)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