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本書前面的文字是序,它有書余的性質,有些序讀來別有一種輕松感。序,大多請名人為之,這無可厚非。 序是為書而寫的,讀作者本人的序,能產生親切感。自作的序因作者經了“生產”的“苦痛”,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寫來更能觸及痛癢。汪曾祺的《草花集》,一篇篇寫得如白云舒卷、清泉隨形,書的《自序》又有一種似乎漫不經心的綽約風姿。他由草花的尋常談起,說到自己這本集子中的散文,輕松自然,令人品味再三。 序是古典文學中一個特殊文體,可以追溯到南朝梁代,時蕭統編《文選》已有此一體。左思作《三都賦》時沒有引起世人重視,當時皇甫謐比左思名氣大,于是左思就把自己寫的賦給皇甫謐看,謐看后“稱善”,欣然為之序,這就是造成“洛陽紙貴”的名人效應,這件事《晉書》上有記載。 序的寫作心理起源于“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這話古今同理。現代人不管是序人還是人序皆可謂文人相親的作為。曹丕的“文人相輕”為后人所誤解,他對建安“七子”中早逝的“四子”陳琳、徐斡、應、劉楨十分看重,自己出銀子為他們的遺作結集,也應為之作序的。再如劉禹錫為柳宗元文集寫序,那因柳宗元病故前以“遺草”相托;白居易撰《元少尹集序》,不但因為元宗簡是他的朋友,而且宗簡臨終遺言:“遺文得樂天為之序,無恨矣!”此種“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序事感動著歷代文人并形成了文學界的普遍風氣。 我對序的印象來自《蘭亭序》《懷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滕王閣序》等名篇,前兩篇更被奉為千古書學之祖。也被《滕王閣序》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無盡名句所傾倒,斯為序亦為傳世美文。一些為傳世典籍所寫的如《尚書序》《毛詩序》,更有“自序”中著名的《太史公自序》與上面的為文而作的序有所區別,前人以“述集所由”來說明序作用,雖顯籠統卻道出了序的要旨。 從皇甫謐序左思《三都賦》算起,序的歷史已延續了1700多年,有一個頗為滑稽的現象就是越到后來序越多,明末清初,詩文集的刊刻激劇增多,多到如《荊川文集》所說,凡“達官貴人與中科第人,稍有名目在世間者,死后則必有一部詩文刻集,如生而飯食、死而棺槨之不可缺”。甚至宮里的“太監”“閨閣”的千金也出詩文集。此事前所無有,被有識士詬之“絕是可笑者”。書多序也多,明清之際的錢謙益可謂作序“專業戶”,在明時應人請而寫的《序》有40篇,入清以后《有學集》里的《序》更多達53篇,創出古代名人作序的最高記錄。 如今無書不序無序不書。自費出版更使得書籍的質量良莠不齊,然名人和非名人們照序不誤。這一點前人有好榜樣,明末思想家顧炎武有一個很生動的比方,他說:某君欲自刻其文集以求,“名于世,此如人之失足而墜井也。若更為之序,豈不猶之下石乎?”老人家懇切地勸告人們,你如果單單為出名而出書,就像一不小心掉到井里,而如果為這種人出的書寫序,那無疑是落井下石。這句話告訴我們,書,不要隨便出;序,不可任意作。 我喜歡讀序,好的序可作文論讀,可作索引讀,可作傳記讀,可作美文讀。 (王家年)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