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城有山。一曰冠豸,兀立城東,丹霞質地,不連崗自高,不托勢自遠,外形因酷似古代法官之“獬豸冠”而得名,有“北夷南豸、丹霞雙絕”之美贊。一曰梅花,山巒聳峙,層林疊翠,生態多姿,被譽為“動植物的基因庫”和“北回歸荒漠帶上的綠色翡翠”。 小城有水。此地為閩江、汀江、九龍江三江之源,九曲文川河玉帶般繞冠豸逶迤,穿城而過,潤澤兩岸。石門湖、九龍湖等宛如翡翠鑲嵌山中,更有四處汩汩不息的溫泉,給小城帶來無限溫暖。 小城有韻。自宋紹興三年(1133年)建縣,文脈綿延,人文薈萃,文廟、書院、儒學之所散落各處;四角井、水南尾、吳家巷、大橋下等街區風格別具,遺跡頗豐。當地居民保留著中原遺風,古語方言、客家民俗、宗族理法、姓氏源流、民間武術等代代相傳,底蘊深厚,號稱古中原文化的“活化石”。并涌現出明代都察御史馬馴、清代著名學者鄒圣脈、近代書法家羅丹以及革命先輩張南生、江一真、項南等一大批歷史杰出人物。 小城有味。客家美食、民間小吃享譽八方,燈盞糕、拳頭桃、爛粉湯、牛肉湯、珍珠丸、哽心丸、漾豆腐、芋子餃等等,數不勝數,皆為佳品。既是游子們難以磨滅的舌尖記憶,亦深得各地游客的青睞,品后自是贊口不絕。 小城有名。小城有好聽的名字叫“連城”,簡稱“蓮”,因其獨特的資源稟賦,先后獲得“中國紅心地瓜干之鄉”“中國連城白鴨之鄉”“中國客家硒都”“中國優秀旅游縣”“中國文化旅游大縣”“中國客家美食名城”“中國溫泉之城”“全國武術之鄉”“中國客家民俗文化之鄉”等榮譽,可謂“價值連城”,逐漸聲名雀起。 小城有福。小城的人們,大都生活閑適,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親屬鄰里間,你來我往,人情味十足。近幾年,小城十分重視歷史文化的保護開發,中山步行街、四角井公園、文川橋、天后宮、小梨園商業街等的改造建設,使小城面貌煥然一新,文化品位有力提升,老百姓業余休閑有了更多的好去處。 小城有家。老家位于城西,與西市場緊鄰。我們家是自建的三層樓房,二層三層是臥室、電視廳和陽臺,一層有三間房,里間是廚房,中間有上下的樓梯,并擺放著冰箱、廚柜等,外間是飯廳兼會客。每天清晨,熙熙攘攘的吆喝聲中,小城拉開了生活的序曲。賣菜的、買菜的、上學的、上班的、鍛煉的、閑逛的…………在門口來來往往,好不熱鬧。我們家買菜可以足不出戶,拿一把藤椅坐著,不停有小販路過,手一指,肉二兩、菜半斤,現稱現付,每天都吃新鮮的。父母退休后,他們的老同事老朋友買菜、辦事路過,必定會進來坐坐,家里常常歡聲笑語,高朋滿座。逢年過節,我們兄弟姐妹不約而同相聚于此,上上下下十幾口人共處一室,品茶、聊天、打牌、品嘗美食,雖然嘈嘈雜雜,卻是其樂融融。 小城有回憶。在這里,我度過了最美好的青少年時代。十三歲那年,我們舉家從農村遷至城里,一晃就是30余年。初中、高中、大學、工作,逐年看著小城變化,小城也見證了我的成長與酸甜苦辣。求學的艱辛、工作的挫折、生活的苦難,以及家庭的溫暖、成功的喜悅…………點點滴滴,都融入小城的歲月里。這里發生的一切,已成為我腦海里一本書,可以時時翻閱,時時回味。 小城有溫度。如今離家工作已二十余年,閑暇之日,總是期盼回到小城,可以牽著孩子的手,帶他們去水南尾的小巷走一走,到大橋下外婆家逛一逛,看看那些古廊橋、古城墻、古建筑;也可以在四角井找個小店坐下,叫上一碗牛肉湯或扁食湯,聽聽鄉音,聊聊趣事,那自然是味道在嘴里,暖意在心頭。 我想,此生與小城是斷難分離的。小城的人和事,已深深融入了血脈,心頭老是惦記,夢中時常縈繞。幸運的是,歷經幾十年的風雨,我的老家沒有受到太多的侵擾,依然保持著它質樸的樣子,無論飄泊何處,系著親情的“根”還在。亦想,人生有詩和遠方固然好,但也許只有小城這絲絲縷縷的煙火氣,才最能撫慰和安定我們的心懷。 (羅炳崇)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