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鮮”的定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口味是很私人的東西,我之蜜糖,也許就是彼之砒霜。如我這山野中人,一缽燉足火候的土雞湯,那是真的鮮,但在海邊的人口中,剛捕上來的海貨直接白水一煮,那就是鮮,說來說去就是兩個字:鮮甜。 古人造字,魚羊為鮮。今人烹飪,總少不了味精雞精等調味料,不要多,一點點就好。多了,過猶不及,會讓人口渴得只想找水喝。 讀美食文章亦是如此。長篇大論、下筆萬言固然豐盛,但品嘗起來,還是累了點。這幾天,正好在讀江蘇作家李敬白的新書《寸紙小鮮,煙火滋味》,全書基本都是千字文,讀來頓覺愜意。恰如書名中的小鮮一般,不長,但滋味足,讀完咂咂嘴,回味悠遠。 這本書里,李敬白延續了以往的寫作風格,立足維揚地區,寫了七大輯103篇美食散文,按“茶點香”“餃面飯”“食小錄”“菜根談”“出水鮮”“果真好”“調味集”分門別類,娓娓道來。 在我看來,文字和食物是有相通之處的。治大國若烹小鮮,千字文就好比這小鮮,短短的文字,描摹生活中的美味,恰如螺螄殼里做道場,要想騰挪自如,就得有的放矢,有分寸地寫作。李敬白的這些文字,足夠精致,并不拖泥帶水,一種食物一篇文字,解析起食物舉重若輕,大巧不工,沒有開膛破肚,大動干戈,而是簡潔明了,點到即止。讀完之后,如品小鮮,意猶未盡,還想再吃,沒了,但留點念想,倒也剛剛好。 《寸紙小鮮,煙火滋味》是李敬白的第三本美食散文集,他寫作的根依然是故鄉,是揚州、泰州這片區域,但視野卻開闊起來,從維揚地區拓展到江浙滬一帶。顯然,這方面的進步不僅僅我感受到,正如作家古清生所說,李敬白的美食寫作,“通過細微的味覺流變呈現江蘇美食,引領讀者進入長江三角洲這塊重要的美食和歷史版圖”。 李敬白筆下的風物已經跳出泰州,但文字中的簡樸特質卻沒有改變。字里行間,依然能讀出特有的情感,有生活的體驗,有對人的思念,也有對時光的留戀。如《菜肉餃》里有母愛滋味、《小籠湯包》中有去世多年的祖父的模樣、《燙飯》里那從未見過面的舅爺、《凍豆腐》中“家人閑坐,燈火可親”的意境,無不令人記憶深刻。 更多時候,書中吸引人的還是食物的本身。這一點,李敬白延續了一以貫之的“平民路線”,無論是佐餐茶點,還是碳水主食,亦或江河湖鮮,瓜果菜蔬,寫的還是身邊隨時可見可得的食材。基于此,他的美食體驗就特別接地氣,讀來可親可信。食指大動時,亦可去菜場逛上一圈,按圖索驥似地“照貓畫虎”,自己動手,安慰那被吊起的蠢蠢欲動的胃。 這樣的“小鮮”,凝集了我們的人生況味,是真正的人間真味,是我們追求的有滋有味,煙火生活。 (陳文波)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