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雪域高原,是世界屋脊的屋脊,地球第三極。昌都,位于西藏東部,有著“藏東明珠”之稱,在西藏當地,流傳有“阿里最遠,那曲最高,昌都最險”之說。 見識過怒江七十二拐的陡,攀爬過浪拉山的高…………迄今為止,昌都道路之險,最讓我感到心驚肉跳的,還是那次去海拔4800多米的芒康縣曲孜卡鄉拉久西村養蜂基地的采訪經歷。 那里道路的險,讓我第一次真正被嚇到了,也讓我第一次感到什么是恐懼,現在回想起當時上山的情景,仍然心存余悸。 從海拔4448米的紅拉山開始,采訪車沿著懸掛在半山腰的214國道往云南方向,行走于峽谷之中,山的峭拔令我驚嘆不已。望著遠處山頂被白雪覆蓋,延綿至天盡頭的群山,我那倍受缺氧折磨的心情,顯得特別舒暢。 峰轉路還,不經意間,車子突然拐上了一條彎曲狹窄且沒有護欄的沙土路,以仰30度向上爬升。這是一條蜂農們為了運輸蜂蜜,臨時從懸崖邊上鑿出來的小路,只能容一輛車通過,路外就是陡峭的懸崖和綿延不絕的大峽谷。 小路的路面沙土柔軟,前一輛車子行駛在上面時,車輪碾過,灰塵漫天,塵土卷著碎石滾下懸崖,阻擋后面我們司機的視線,稍不注意后果不堪設想。 山路彎曲,多是死彎,車行轉彎處,坐在副駕駛座上,明顯感到車頭已經探出懸崖邊緣,讓我忍不住驚叫,原本舒暢的心情一下子蕩然無存,驚悚瞬間充滿了全身。 望向車窗外,一邊車輪壓在崖壁上,一邊車輪緊挨著路沿,貼著深淵而行,稍稍再偏一點,就可能掉下萬丈深淵的峽谷中,人就會從地球上消失。 坐在車里的我,雙手緊抓把柄,手心冒汗,兩腳頂在底板,雙腿發軟,后背壓靠座椅,全身僵硬,嘴里不停地念叨“平安是福、平安是福…………”腦海里一直懊悔著自己為什么要來這里采訪。 經過十幾分鐘的煎熬,一路戰戰兢兢,終于到了養蜂基地。雖說是基地,其實就是高山上的一個小山坳,車子在這里連掉頭的地方都沒有。 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下車后,我跟兩位藏族司機益西和扎西說,等下下山時,寧可走路,也不想再坐車了。他們安慰我說:“不要害怕,多走幾次就習慣了,這種路對我們來說沒什么可怕的。”下山時,整個行車過程中,看著駕駛經驗豐富的扎西的操作讓我的恐懼得到緩解。 在西藏,昌都籍的藏族司機,技術好、路況熟,已是遐邇聞名,其他地市或一些部門都喜歡用他們,所以來“挖”昌都籍司機的情況時有出現。據說,昌都籍的司機調去西藏首府拉薩要比其他干部更受歡迎、更為容易。 即使這樣,采訪結束后回到拉久西村,我那顆久懸的心還是在顫抖,無法平復下來,全身無力地癱在采訪車上,浮想聯翩………… 然而,這樣驚悚的路段,對于昌都融媒體的扎西旺堆等同仁們來說,卻是家常便飯,見險不驚。看到一臉驚恐的我,扎西旺堆笑著對我說:“其實拉久西這條路還不算險,我們下鄉采訪還有遇到比這更危險的路,當時車輪子已有一半是懸在路邊的,習慣了就無所謂。”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正是靠著這種樂觀和豁達的精神,靠著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昌都融媒體的同仁們取得了一份又一份優異的成績,用行動和拼搏書寫著新聞工作者的責任和擔當。 回到昌都市區后,有人勸我說:“劉老師,你是援藏的,以后就不要去那么危險的地方了,萬一出了什么事,不值得。” 雖是好心,也是關心,但好新聞永遠在路上,如同最危險的地方才能綻放最美麗的雪蓮。 記得剛畢業進報社時,當時的總編輯張麗玲也曾教導我們:“新聞是要從路上、從各單位去獲取的,而不是坐在辦公室里等的。”從那刻起,奔走在路上去獲取新聞資訊就成為我的一種工作習慣。 援藏的生活、工作雖然很艱苦,但絕對不能“躺著也是奉獻”。通過拉久西村的采訪,昌都同仁們始終保持著工作激情和事業熱情,也讓我學到了“挑戰極限,盡善盡美”的敬業精神。在雪域高原,我和昌都同行們一起跑、一起干,讓行動成為最通用的語言,在奔跑的路上,為援藏事業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劉志雄)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